-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寒潮预报难点
第七章 寒潮预报
学习要点 本章介绍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冷空气活动的原地、路径、强度、影响等,并重点介绍了寒潮天气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寒潮指大规模强冷空气自高纬南下给所经地区带来的强烈降温和大风等天气,在水汽条件适宜时,会伴随雨、雪、冻雨等天气。据1951—1984年资料统计,我国寒潮最多一年出现11次、最少仅2次。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可造成人、畜、农作物冻害;伴随其出现的暴雪、冻雨、冰冻可致道路结冰、河流封冻,严重影响交通和航空,冻雨还会造成电线结冰致使电力和通讯中断。每年的3月和10—11月是我国寒潮出现最为频繁的时段,也是对畜牧业、农业危害最严重的时段,因此寒潮是我国一种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7.1 寒潮概述
7.1.1 寒潮标准
每年都会有多次冷空气影响我国,只有当强冷空气的影响造成一定幅度的降温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一次冷空气活动。根据《气象标准汇编》(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气象出版社 2008),我国寒潮标准为:某地日最低气温24h内降温幅度≥8℃,或48h内降温幅度≥10℃,或72h内降温幅度≥12℃,而且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称之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寒潮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寒潮的标准也略有差异(如表7.1)。 如前所述,寒潮可带来剧烈降温及大风、暴雪、冻雨、沙尘、霜冻等恶劣天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许多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使公众和相关部门能够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或减轻寒潮的危害,2007年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16号令)。其中依据寒潮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性,规定了寒潮预警标准,将其分为蓝、黄、橙、红四级。
隐藏
7.1.2 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
7.1.2.1 出现时间与变化趋势
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我国寒潮最早出现在9月下旬,最晚出现在5月份(张培忠,陈光明 1999),大多集中在11月~次年3月,其中10~11月和3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时段。这是因为春秋两季大气环流处于调整期,冷暖空气势均力敌,交替影响频繁,气温变化幅度大,容易形成寒潮。而冬季天气形势稳定,冷空气处于绝对优势,气温起伏变化小,不易形成寒潮。 分析1951—2001年51年的气象资料,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寒潮偏多,70年代为过渡,80、90年代偏少,即全国性的寒潮从20世纪50~90年代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马树庆,李锋,王琪等 2009),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关系。
7.1.2.2 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寒潮的影响范围,分为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前者指:全国范围内取30个代表站,分为5个区域(图7.1所示),若有2~5个区域出现寒潮,且其中包含了华北和长江两个区的称为全国性寒潮。而区域性寒潮指:只影响北方2或3个区或只影响南方2个区。据1951—1980年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有全国类寒潮2.1次,区域性寒潮北方1.1次、南方1.3次(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 2000)。 从国家气候中心根据1961—2005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得到的全国年寒潮频次图(图7.2) 上可以看出,1961—2005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寒潮,而出现频次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内蒙、东北三省、山东西北部、山西、陕西和江南、西南的部分区域。一年中寒潮出现最多的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北部、东北三省局部,可出现15次之多(图7.3)。
隐藏
7.1.3 冷空气源地
产生寒潮的冷空气最初形成和聚集的地方称为冷空气源地。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源地主要有三个(图7.4)。⑴ 新地岛以西的北方寒冷洋面(约为60oE以西,70oN以北的区域);⑵ 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寒冷洋面(约为60~100oE,70oN以北的区域);⑶ 冰岛以南的洋面。来自新地岛以西的冷空气经过巴伦支海、俄罗斯欧洲地区进入我国(西北路径),是影响次数最多(约占50%)、达到寒潮强度最多的一路冷空气;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冷空气多经喀拉海、泰米尔半岛、中西伯利亚进入我国(超极地路径),它出现的次数少(约占20%),但气温低,容易达寒潮强度;来自冰岛以南洋面的冷空气经俄罗斯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的北部进入我国(西路路径),冷空气出现的次数约占30%,由于此源地气温比其它源地高,一般达到寒潮强度的少,但在东移过程中与其它源地冷空气汇合后可达到寒潮强度。
隐藏
7.1.4寒潮关键区与寒潮路径
据统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95%都要经过一个区域,并在那里积聚加强,该区域即为寒潮关键区,位于70~90oE,43~65oN(图7.4阴影)。 寒潮路径指冷空气主体的移动路线。冷空气从源地进入寒潮关键区有三条路径:Ⅰ-西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