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歌曲话语呈现文化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歌曲话语呈现文化解读

网络歌曲话语呈现文化解读络歌曲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音乐样式,但它不仅只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样式,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集合了中国大众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诸多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审视,有助于理解网络媒介语境下的大众文化生产的特点。本文将着重从网络歌曲的文本话语呈现这一角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探析它所具有的话语特征,以期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背后的文化触因有所理解。 与传统媒体语境①下的流行歌曲相比,网络歌曲其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在崇尚互动精神的赛博空间里,来自草根阶层的赛博歌者们通过在线DIY的歌曲制作方式得以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并与受众通过BBS等方式进行即时互动。这种从制作到传播都实现全程在线DIY的方式使得网络歌曲在话语呈现上表现出迥异于传统流行歌曲的诸多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歌唱的方式上呈现出“波普艺术”的某些特点;(2)在文本话语符号上凸显了赛博歌者复杂的身份意识,表现出“草根”修辞的独特性;(3)在歌曲的视觉呈现上,以flash替代了传统歌曲所使用的MTV,画面主角被置换为虚拟个体“秀”。 一、歌唱之姿:赛博舞台上的波普行为话语 “波普”(Pop)是单词“Popular”的缩写,含有“通俗的、流行的”之意。在西方,“波普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波普艺术之父”――英国画家理查德 Hamilton)在1957年的一封信中写道:“波普艺术是:普遍的(为广大观众而设计)、短暂的(短期内消解掉)、可放弃的(容易被忘掉)、低成本、批量生产、年轻的(针对青年人)、诙谐的、性感的、噱头的、刺激的和大企业的。”②“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大众传媒的图像符号(如影星玛丽莲 Warhol)在1967年所创作的《玛丽莲“波普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正如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在评论沃霍尔的另一幅作品《钻石粉末鞋》与梵高的《一双农民鞋》的区别时所言:“最重要的和最明显的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直接性或浅显性,一种在最刻板意义上的新的表面性,这或许是一切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形式特征。”③ 这种“波普式”的表演姿态在极具后现代文化精神的赛博空间里,经由网络草根歌者们的演绎,为网络歌曲的话语呈现烙上了鲜明的“波普”印记。 (一)波普印记之一:翻唱与歪唱 这一“波普”印记首先就表现在网络歌曲区别于传统流行歌曲的两种新的表演方式上,即翻唱和歪唱。 “翻唱”这种歌曲表演方式在传统流行歌曲中亦不罕见。如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就有许多被当今的流行歌手们翻唱,但是这种翻唱并不是原样照搬,而是一种全新的演绎,融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和情感元素。例如邓丽君的一首《甜蜜蜜》就曾经被大陆摇滚歌手郑钧翻唱,将邓丽君原歌中细腻曼妙的曲风置换为粗犷有力的摇滚风格,传达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情感氛围。虽是翻唱,但郑钧本人的个性在重新演绎的《甜蜜蜜》中是非常鲜明的。而网络歌曲的翻唱却与此不同。号称全球最大的网友翻唱网“音乐翻唱”(http://www.yyfc.com),有专门为网友翻唱提供的伴奏音乐,网友只需模仿流行歌手的演唱方式,在原曲的伴奏下就可以翻唱了。而翻唱的好坏则是以与原唱的演唱相似度来加以衡量的。这种“波普”式的演唱,其折射出的网络歌者的文化心理与波德里亚(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中所提到的“模拟美学”较相近。波德里亚在谈及商品的“媚俗”功能时讲:“媚俗提出了其模拟美学……这种模拟美学是与社会赋予媚俗的功能深刻相关的;这一功能便是,表达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这是一种导致了物品亚文化的文化适应美学。”④借用波德里亚在这里讲的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物品亚文化适应美学”,网络歌者“波普”式的演唱方式――翻唱,则体现了一种网络草根亚文化的适应美学,它表达了草根阶层希望通过“波普式”的演唱来达到对主流流行音乐文化的虚幻参与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属于一个个无名草根们对那些得到流行音乐界认可的明星的自我想象性满足。 “歪唱”是网络歌曲区别于传统流行歌曲的又一鲜明的演唱方式。“歪唱”之“歪”是针对传统流行歌曲的“正”而言的,“正”主要指传统流行歌曲在曲调上的有章可循,歌词要承载一定的价值意义,且这种价值旨意的传达多是与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相吻合的。那么,网络歌曲之“歪”则显然就是从歌曲的曲调到歌词的旨意都偏离传统流行歌曲之“正”,刻意制造调不成调、意无所指的歪唱歌曲。如一首在网络上流行的歪唱歌曲《刺激2005》就极具代表性: 还记得吗(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机场的车站(你的背包),你找个借口让我接受(爱不爱我)。直到视线变得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