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响器发展及保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传统响器发展及保护

论中国传统响器发展及保护摘要:本文首先对响器进行了阐释,然后列举了不同响器的形态和用途,接着说明了引起响器兴衰的社会背景。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传统响器的举措,其中包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响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50-03 “得儿铮铮……得儿铮铮……”这样的响声,在一个多世纪前的老北京,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声音;可是在现在的北京,这样的响声已经很难再听到。能发出如此清脆又优美的声响的器物不是别的,正是中国传统响器中的冰盏儿。 冰盏儿只是中国传统响器的一种,在解放前的各大民俗聚集地、闹市街,这样的响器配合着各种绘声绘色的吆喝声,实在是不绝于耳,形成了一种叫卖文化。各种叫卖吆喝得以流传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音乐元素。无论是对合辙压韵的吆喝词的说唱声音处理上,还是手里的那个拨浪鼓、把号,或者干脆就是两片音叉一挑、一堆锡铁片子相互撞一撞,都是极简单的材料做成的响器,就成了卖每类货物的序曲啦。不同的吆喝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用来增加声音的韵味。响器能发声,音色各异,有乐感,但不一定是乐器,成为不同行业商贩的标志。《故都市乐图考》中说:其有恐嗓音不足,不能达深院之听者,则利用一种乐器,以作代表。久居京兆者,一听其声,便知其所售之物,盖习惯也。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之王,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了。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它以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敲打时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抑扬顿挫并很有节奏感,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磨剪子、戗菜刀小贩使用的响器是一个木把,五六片串在一起的铁片,却有个好听的名字——惊闺,吵得很,名却雅得很。相传,旧时的女子,平时就以做针线打发时间,做针线用的剪子用钝了,这时,只要小姐听到“哐啷哐啷”的声音,就知道是磨剪子戗菜刀的小贩来了,急忙差丫鬟或老妈拿着剪子去磨,一来二去就有了“惊闺”这个名字,意思是声音大得惊动了闺房里的小姐。 旧时乞丐讨钱时唱数来宝用的牛扇骨,是两块牛骨再加两条黄稠条,八个铃铛、八个绒球。相传,最早时牛扇骨没有其他装饰物,一次,朱元璋在南京城看到一些乞丐不仅要不到吃的,还经常挨打,非常生气。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登基后,马上下了一道圣旨,赐给乞丐们一条黄稠条挂在牛扇骨上,从那以后,就没人再敢打乞丐了。随着清兵的入关,乞丐使用的牛扇骨发展成了现在的模样。骨头上的黄稠条代表着皇上,八个铃铛表示满族的八旗,而两侧的绒球则代表了千军万马。 旧时胡同里常听到铜锣叮当响。如果远处传来“叮当……叮当……”的铁锤儿与铜锣的敲击声,声音清脆得像山岩水滴落在水面上,那是锯碗的来了。他们的挑子前头系着一面小锣,两个小锤,都自然下垂,随意撞击。卖糖豆的也用小锣儿,只是把装糖的提盒之类,往地下一撂,用小木板来敲锣,所以人们就叫它“糖锣儿”。大铜锣一敲山响,这多是耍把戏的,由于猛敲,又不在意,常把锣敲破了,人们常说的“破锣嗓子”就指的是这种锣;还有一种锣,竟上了《清会典》,是一种小厚锣,锣面圆心凸起小包,锤儿就敲这小包。这是盲人占卜者专用的,名“点”。北京有“九门八点一口钟”谚语,“点”就是这种响器,但城门点要大得多。铜响器中还有修扇子的串铃,一动就响成一片,让人感到清风徐来,与夏天卖酸梅汤的冰盏儿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响器中的鼓有多种多样。鼓是原始乐器,是狩猎时所必需的。商贩世代使用它,一是音量大;二是因为可一手执鼓,自动敲击。这一点,北京、天津,甚至河北省都一样。如大摇鼓,直径八九寸,鼓外圈有对称的系绳的小锤;鼓下有木柄,手一摇动,鼓锤左右打击鼓面发声,所以又叫“手摇鼓”,是卖布小贩的标志;还有的鼓上加铁圈,中间系一个云锣儿,圈左右系锤儿,手摇时锣鼓齐鸣,声音动听,这叫“货郎鼓”,是中国传统挑担子卖针线即小百货的人的响器;还有铜制的小手摇鼓,源于西南的藏、黔、滇一带,这是从前无电力时卖灯油的。在老北京,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有收旧物“打鼓儿的”。那鼓很小,有硬、软之分。硬鼓用藤子棍儿敲打,发出清脆的“嘎嘎”声,是收旧物中做大生意的,专收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等细软之物。软鼓比硬鼓直径稍大些,发出较闷的“叭叭”声,打软鼓的往往担着两个大筐,收些旧家具、衣物等粗货。因担着筐,天津称他们为“担大筐的”或“唱破烂儿的”,手里没有响器的,串胡同时只高喊:“破烂儿的卖!”天津类似打硬鼓儿的人,有的手里拿着两根响尺。响尺跟文房中的“镇纸”一样,也是硬木做的。商贩用右手的尺,去打击左手尺的丁头儿,也发出清脆的“嘎嘎”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