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5月 Mav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ofNorthwestNormal
第50卷第3期 Journal Sciences) V01.50NO.3
University(Social
“欲’’ 晚明日常生活美学观念的本原
曾婷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电信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摘要]晚明是个纵欲时代,又是古代生活美学的成熟期,探讨“欲”观念与晚明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显然极具意
味。明中后期的理欲之辨,阳明心学为感性自由、人欲解放开出了一条道路;“人欲”、个体感性快乐在阳明后学尤其
是泰州学派那里愈来愈受到肯定,“欲”的美学品性也逐渐凸显。以“欲”为本原的晚明生活美学,对于崇尚“天理”
的宋明理学是一个“革命”。晚明文人日常生活之“欲”建立在生命快感之上,但又不仅满足于此,而是通往审美,
具体表现为“体舒神怡”的审美标准,追求由身而心、身心合一的审美体验;“声色犬马”的性爱风气,及时行乐的
情欲让文人获得了关于血肉感性生存的全部感觉,并由此引向生命自由的主题。对“欲”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文人的
审美视野,但晚明的欲望审美始终充满矛盾,感性自由与伦理困惑的并存令晚明生活美学多了一分深意。
[关键词]晚明;欲;身体;生活美学
834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3)03—0007—07
晚明(明嘉靖中期至明朝灭亡)是商品经济和城市文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明中期以来政治逐渐走向
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朝政Et益衰朽、专制暴政空 腐朽,皇帝荒政、宦官专权,使士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备
前严酷、道德信仰濒于崩溃的时期。受阳明心学和禅宗的 受折磨,丧失了动力与信念。而在明代中期,思想界已经
影响,文人士大夫们从早先社会人伦道德的关怀转向了对 产生了深刻的危机。程朱理学的教条化、世俗化,使原本
自我日常生活情趣的追求,并使这一追求日益精致化、审 批评性相当深刻的学说变成了官方的意识形态,文人士大
美化,形成了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高峰。晚明文人生活美 夫不允许跨越思想的雷池半步。思想变成了背诵的文本,
学的建构是以“欲”的开掘为本原的,对“欲”的思索与 而这种背诵仅仅为了世俗权力的交换,培养出来的更多是
实践始终贯穿于晚明文人生活美学之中,以“欲”为本原 “学者幼而读之,老而不知一言为可用者”[13(卷七)。“天
的审美观念,对于崇尚“天理”的宋明理学的美学观念是 理”的绝对性、同一性极大地束缚了士人的自由心灵,引
一个“革命”。因此,探讨“欲”观念的社会思想根源与审 起了士人的反感,更难以为士人提供心灵的慰藉。
美表现在晚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极具意味。 程朱理学的要义之一是将世俗的情欲与纯然的天理分
开,“天理”是超越于世俗的终极道德标准。“此心之灵,
一、“欲”观念在晚明的凸显
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21(卷六十
(一)明中后期的理欲之辨 --)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并强调和凸显它们之
“欲”在晚明的凸显既是对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 间的区别,“道心”是未发,“人心”是已发。因此,“心有
又是心学乃至宋明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明代中 善恶,性无不善”[2](卷五),“心一也,方寸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美推”-大学生分享生活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pdf
- “门”与“路”绘画时间结构的两个比喻.pdf
- “民间”的融会贯通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以吉祥图案为例.pdf
- “培育一种文化生活”郭秉文时期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校园文化之形态及育人影响.pdf
- “品德”课程融于生活“品德”教育植入心灵.pdf
- “墨”实验,形式的可能——对抽象绘画形式问题的思考与实践.pdf
- “千面”印度尼西亚音乐——2012世界音乐周“中国·印度尼西亚音乐国际研讨会”综述.pdf
- “弃工从艺”的钢琴家江文也的音乐沉浮.pdf
- “切”出的结构——塞尚绘画技法的解读.pdf
- “人本论”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