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兴起前的“科学”--“科学”的起源及其在清末的传播与发展.pdfVIP

新文化运动兴起前的“科学”--“科学”的起源及其在清末的传播与发展.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新文化运动兴起前的“科学”--“科学”的起源及其在清末的传播与发展.pdf

哲学门(总第三十二辑) 第十六卷第二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新文化运动兴起前的“科学” ———“科学”的起源及其在清末的传播与发展 周  程∗     提  要:本文首先从汉语典籍中挖掘出了多个“科学”用例并对其 语义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考察了“科学”在日本的诞生经纬及其由日 本传入中国的过程。 文章指出:英文“science”拥有多重含义,直到19 世纪才被用来特指自然科学。 中日两国早期用来对译“science”的词语 之所以出现很多,与此有着很大关联。 “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实际上发 生在大批留日学生归国之前。 继康有为、王国维之后,杜亚泉、蔡元培、 钟观光、虞和钦等有过日语学习经历的学者很早就开始使用“科学”。 受其影响,不通日文的严复等人也开始频繁使用“科学”。 加上梁启超、 马君武、鲁迅等赴日学人的推波助澜,“科学”很快就取代了“格致”,并 对新文化运动以及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词源  文化交流  自然哲学  格致  新文化运动     思想变化积淀在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语言和文体之中。 仔细研究 本世纪三种主要欧洲语言在词汇和文体上所经历的变化,无疑将会在 很大程度上揭示出,新的观念什么时候和怎样出现,以及怎样用特殊的 语词即术语来加以固定和规定。 它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追溯欧洲 思想总积累的成长,以及个别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的迁移。 ———引自梅尔茨的《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 ∗  周程,1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2  06 哲学门(总第三十二辑) ·论文 引  言 1915年的9 月 15 日,陈独秀(1879—1942)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在万马齐喑的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 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始终被认为是改造传统文化、医治社会沉疴 最有效的良药之一。 对此,我们可以从陈独秀1920年在《新青年》第七卷第 五号上发表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看得非常清楚。 陈独秀在该文 中写道:“文化是对军事、政治(是指实际政治而言,至于政治哲学仍应该归 到文化)、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 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 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 ① 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在这里, 陈独秀为改造中国旧文化列出来的第一服药方乃“科学”。 至于为什么要用“科学”改造旧文化,陈独秀在该文中解释道:“科学有 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社会科学是 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象社会学、伦理学、历 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 乃科学最大的效用。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 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向来不认 识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输入我们东洋的文化;向来不认识中国 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 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 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 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② “科学”是解读新文化运动的本来面貌和本征性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 键词,时隔一百年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反思新文化运动,有必要对 ①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 ② 同上文 4 页。 新文化运动兴起前的“科学” 2  07 当时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展开更为深入的考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