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男”的背后:心理温暖的概念、理论及影响结果.docVIP

“暖男”的背后:心理温暖的概念、理论及影响结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暖男”的背后:心理温暖的概念、理论及影响结果   摘要 心理温暖是社会认知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与物理温暖在认知神经机制上存在共通并相互影响,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两者的作用机制。温暖与能力被视为社会认知中的两个基本维度,现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温暖/能力组合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此外,心理温暖在组织情境下有其独特的影响,并与其他组织变量交互产生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点展开:(1)关注其跨文化意义;(2)脱离两维结构模型探索其效应;(3)探寻心理温暖其他影响因素;(4)丰富心理温暖与其对立面的研究;(5)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深化其研究;(6)深化探索其在组织情境中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温暖;物理温暖;隐喻;温暖;能力   全球变暖的今天.“暖男”这种生物也带着温暖的气息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他们身上有着阳光般的、能给人带来温暖感觉的气质。事实上,“暖”,作为一种人的特质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早有体现。Asch(1946)最早将温暖(warin)与寒冷(cold)描述为个体不同的人格特质,早期的研究认为“温暖――寒冷”的判断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Asch,1946;Kelley,1950)。此后,心理温暖(psychological warmth)这一概念就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温暖(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被视作是社会认知中两个基本维度(Fiske,Cuddy,Glike,Xu,2002),在人们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评估判断时,这两个特质的解释力达到了82%(Woiciszke,Bazinska,Jaworski,1998),足见心理温暖在社会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大量研究发现,心理温暖与正性情绪、情感、行为相联系,如信任、吸引力、同情、关爱、分享等(Ijzerman,Karremans,Thomsen,Schubert,2013;Kang,Williams,Clark,Gray,Bargh,2011;LevinceSchweitzer,2015;Meier,Robinson,Carter,Hinsz,2010)。   1.心理温暖的概念   1.1概念界定   Fiske,Cuddy和Glick(2007)指出个体在形成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时,第一步就是评估其温暖特质,这种评估在个体见到他人的第一眼就会自主自发地快速产生。研究表明,个体仅需要100毫秒就能通过他人的面部来决定对方是否值得信任(WillisTodorov,2006)。一个具备温暖特质的个体通常被认为是友好的、善良的和值得信任的,而相对的,一个“寒冷”的个体,常会被视作是自我中心的、好竞争的和不值得信任的。对于一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是否“温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会把对方看作是一个潜在的朋友还是仅仅只是一个路人(BarghShalev,2012)。目前研究者普遍认同,心理温暖主要指一系列会使个体对他人产生好感的特质,包括友好、乐于助人、真诚、善良、诚实等(Fiske,Cuaay,Gliek,2007;WojeiszkeAbele,2008)。个体在对他人进行感知判断时,心理温暖起着核心作用,其与感知到的他人意图、动机和可信任性紧密相连(Fiske,Cuddy,Glick,2007;Reeder,Pryor,Wojciszke,1992)。   综合而言,心理温暖是能诱发个体积极的交往动机及行为的一系列展现友好交往意?D的特质的总和。   1.2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   Harlow和Zimmermann(1958)在其经典的恒河猴实验中,发现即使幼猴仅能从铁丝“母亲”处获得食物供给,幼猴仍更愿意依偎在在温暖的绒布“母亲”身边而非铁丝“母亲”身边。在此情境中,可将绒布“母亲”视为幼猴的情感依托,而铁丝“母亲”则是幼候的食物来源。由此看出,从“母亲”处得到舒适温暖的物理接触对于幼猴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它对食物的需求。Bowlbv(1969)得出相同的结论,他认为幼儿对来自于看护者(caretaker)的直接物理接触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求。学者们在后续的研究中指出物理温暖会引发内心的温暖感受(Niedenthal,1999),例如洗一个热水澡可能会唤起幼年时受到关爱的记忆。因此,探究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内在的联系是必要的(WilliamsBargh,2008)。   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的联系首先在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实际温度感知与心理温暖和信任之间存在认知神经方面的联系(InselYoung,2001),大脑在处理物理温暖和心理温暖相关信息时,脑岛皮质(insula cortex)均被激活(Meyer-Lindenberg,2008)。最近的研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