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常州府宾兴研究 - 常州市社科联
清代常州府宾兴研究
宋斌1 梁振2 江苏理工学院 常州213001
摘要: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学、助考经费的统称。近年来的对宾兴组织研究的相关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为个案,间或涉及到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但很少涉及江苏省所领八府之一的常州府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涉及到整个科举应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细目。本文从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常州府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入手,结合科举各级考试的程式,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毗陵独多才”关系。政府与民间重视教育经费,尤其是科举经费的投入,才催生常州府的科名之盛。
关键词:清代;常州府;宾兴
对“宾兴”的研究,最早的是1961年杨联升的《科举时代的赴考旅费问题》。近来的科研成果有毛晓阳1999年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清代江西乡绅助考活动研究》;黄素娟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从捐资助考到地方公共事务——清中期至民国广东宾兴组织研究》等十多篇。这些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为个案,表述地方志中涉及到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涉及到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很少。本文拟从清代不同时期常州府地方志中收集有关宾兴经费的来源、经费项目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结合科举程式,来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的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常州府科名之盛的关系。
一 概念界定
(一)清代常州府范畴界定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明南直隶置江南省。清叶梦珠《阅世编》:“江南故为南京直隶卫、府、州、县,自顺治二年改为行省。……顺治季年,因苏、松赋重,特分江宁及苏、松、常、镇五府属右藩,而驻扎于苏州。”[1]卷3“建设”“顺治十八年,分府九: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康熙六年,江南更今名(江苏省),治所在江宁,统领江宁、苏州、常州、松江、镇江、扬州、淮安七府。乾隆二十五年析江宁、淮安、徐、扬四府。统领江宁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八府。” 其中常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领县五,指的是武进、无锡、江阴、宜兴、靖江五县。“雍正二年(1724年),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常赋重事繁,疏请太仓等十三州县各析为二,析武进置阳湖,无锡置金匮,宜兴置荆溪。领县八。”[2]286八县指的是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八县。本文所指称的既指顺治初至雍正二年(1724年)之间“领县五”的常州府,也指乾隆二十五至清末“领县八”的常州府。
(二)“宾兴”概念
厦门大学毛晓阳在《宾兴研究与科举学》[3]80-81中提出:宾兴即是科举制本身;宾兴还是宋代以来“解试”和“乡试”的代名词,并阐释其起指代作用的原因。“宾兴”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原文为:“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19在《汉语大词典》[5]1488“宾”字的“宾客”与“尊敬”二个义项与科举相关。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转引吕祖谦的言论:“周礼以乡三物教民,谓之宾兴。只看宾之一字,当时盖甚尊事”[6]711-712页可作注解。郑玄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结合以上诸义,“宾兴”理解为推举贤士、能士并待以宾客之礼以示尊重,与“宾荐”、“宾贡”同义,是广义的科举人才选拔的概念。
“宾兴”也是清代地方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据毛晓阳考证,刊行于康熙29年(1690年)的《(河南)上蔡县志》是目前所见最早采用这一用词法并且列出各类经费细目的文献,并指出其卷四有食货志“宾兴”一门中的五种科举经费和“宾兴”细目。[3]84一般来说,地方志的编纂者在各自的赋役志或田赋徭里中,特设“宾兴”一类,概指各类科举考试费用。考查清代常州府县志,有二处提及“宾兴”之名。一是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五学校书院附“宾兴款”条。内容为“前有一万千存典生息,兵后无存,知府扎克丹于节省项下拔钱五千千存典,岁收息钱,于乡会试年两县公给应试者川资卷价。”[7]152这里的“宾兴”指的是盘缠与试卷费用。二是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载:“自明以举人为定阶,而应乡举有名者将赴试,县令及校官涓吉日,戒更行事。于学之明伦堂设宴,举子列坐于上,县令、校官设坐于下,北向,酒行,演乐。乐阙而散,拜至拜送。厥仪甚肃。宴之日,张彩坊于甬道,题曰:龙门。士子由甬道龙门下,出亦。谓之宾兴。”[8]108这是府州县及校官为通过科试的文生举行的送别宴会,实质是“宾兴”仪式,并且地方政府将此纳入正常的经费开支。康熙《常州府志》“乡饮酒席银120两,实给60两。由各该县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