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原住民概论 欧洲原住民
世界原住民概論─歐洲原住民 第六組:詹璧瑛 徐湘筑 黃于倩 江芳瑜 田珊珊 全彥翰 馬慧廷 居住地及其起源 北歐原住民沙米人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部廣大的「拉普蘭」﹝Lappland﹞地區,範圍跨越挪威、瑞典、芬蘭三國國境,其中以芬蘭境內佔地最廣,特別設立一個「拉普蘭省」。 沙米人在三、四千年前,從芬蘭南部往北移居而來。因位居北極圈上下,緯度很高,大部分是無法耕作的苔原(又稱「凍原」),其原住民早年原是趕著馴鹿,過著逐苔蘚、地衣而居的游牧民族。 位於芬蘭的拉普 蘭省 沙米人?拉普人? 沙米人通常被稱為「拉普人」或「拉普蘭人」 ﹝Laplander﹞,但是他們習慣自稱為沙米人。 原因有二:首先, “Lapp” 一字有「縫補破衣」的意思,所以稱之為「拉普人」等於是稱呼他們為「穿著縫補衣服的人」,有貶損的意味;其次,稱呼他們「拉普蘭人」也不太適合,因為 “Land” 指的是土地,所以「拉普蘭人」指的就是「住在『拉普』這個地方的人」,可是事實上他們散布在斯堪地那維亞諸國及俄羅斯,因此以「拉普人」或「拉普蘭人」稱呼他們並不恰當。 人種、語言、人數 除愛斯基摩人外,沙米人是北極地區原住民中最為外界熟知的民族。 根據本世紀的血緣調查顯示,目前的沙米人大多屬於歐洲人種,其特徵為圓頭、身材矮小、多數為黑髮、棕眼。 語言方面,沙米人所使用的語言為芬烏語﹝Finno-Ugric﹞,是烏拉-阿爾泰﹝Ural-Altaic﹞語系的一支,和芬蘭語較為相近,但彼此並非完全相通。 沙米人的總數為50000餘人,其中30000人是挪威公民,15500人屬於瑞典,4400人屬於芬蘭,在前蘇聯只有不到2000人,集中生活在前蘇聯西北部的科拉半島上。 宗教信仰 沙米人自西元1600年開始信奉基督教,但是信奉基督教並非出自自身的意願,而是一種被迫的結果。 沙米人其實有其傳統的觀念,而且至今他們仍然相信萬物有靈。 習俗 當賓客被接待進入沙米人的帳篷後,主人先要用手抹黑炭,然後在賓客的額頭上點出兩個小黑點,象徵馴鹿的兩支角。 如果是第一次光臨拉普蘭沙米人家庭的外地賓客,沙米人會為賓客進行一項獨特的儀式。首先他們會在帳篷中取暖的火爐上烘烤一把小刀,然後舉起在賓客的脖子上劃一刀,讓鮮血流出,稱為「放血」。 沙米人會為男性賓客奉上一杯馴鹿奶,據說相當滋補。此與性別岐視無關,而是當地習俗認為只有男性可以享用馴鹿奶。 馴鹿文化 沙米人以擅長馴養馴鹿而聞名,他們的文化被稱為“馴鹿文化”。 他們靠獵捕北極野生馴鹿為生,他們跟隨馴鹿群遷移,就像所有的游獵民族一樣。 傳統沙米人的主要食物是馴鹿肉,穿戴原料也主要來自馴鹿,以馴鹿皮作帳篷,並使用馴鹿拉雪橇代步﹝沙米人心目中的馴鹿,是提供他們食、衣、住、行,所有生活必需品的恩物,不但神聖而且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 沙米人與鹿群關系十分緊密,如果鹿群跑失,意味著他們要遭受飢荒。若干世紀以來,沙米人與馴鹿群結伴相依,在北極的冰天雪地中來回遷移。每年春季和秋季的兩次遷移是最艱苦的,整個家庭成員包括婦女和孩子都要投入。 秋季是沙米人的豐收時節。在馴鹿交配期到來之前,他們把數以百計的馴鹿趕到一個大畜欄內,進行每年一度的宰殺與選種。 捕捉馴鹿的技術是沙米人從小就必須練就的基本工夫。他們像在電影上看到的美國西部牛仔一樣,手上拿著繩索用力拋出,可以不偏不倚地套住正在快速奔跑中的馴鹿。 馴鹿雖以「馴」字為名,其實生性並不溫馴。牠有如野馬般不容易安靜,且個性非常固執,錯誤很不容易糾正。據說要訓練成一頭可以擔當拉雪橇工作的馴鹿,大約要兩個冬天的時間。 現在因受歐洲近代文明的影響,芬蘭的沙米人將馴鹿群關入柵欄中飼養;瑞典的沙米人甚至使用直升飛機來趕鹿群;只有挪威的沙米人迄今仍保持傳統的遊牧生活方式。 沙米人將馴鹿視爲最可貴的動産,他們最爲擔心的是馴鹿的走失。爲此,要在馴幼鹿時便在它的身上作記號,以茲識別。 鹿皮的剝取、烘乾、鞣制都由婦女來做。婦女還要採集一種叫做“索伊尼”的艾草,這種艾草墊在雪橇及皮靴裏,既防潮又保暖,它是冬季不可缺少的。 沙米人平常很少有聚集在一起的機會。能夠讓各地的拉普人聚集在一起的場所只有一個,那就是麥德諾城的路德教堂。 沙米婦女正在餵養馴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