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泰国和印尼赫坎按蚊种群成员的分子分类研究.doc

泰国和印尼赫坎按蚊种群成员的分子分类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泰国和印尼赫坎按蚊种群成员的分子分类研究

泰国和印尼赫坎按蚊种群成员的分子分类研究 摘要:在印尼和泰国疟疾传染媒介研究期间,由一线工作人员认定为是须喙按蚊种群(双翅目:蚊科)成员的几个标本经研究实际上属于赫坎按蚊种群,业已证明,须喙疟蚊种群(~1500 bp)和赫坎按蚊种群(~600 bp)在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上有显著的差异。关于物种的鉴定则需要对ITS2序列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I I)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基于贝叶斯法的种系进化分析表明赫坎按蚊种群样本包含5个不同的分支,其中的两个分支与已知的物种——带足按蚊和中华按蚊相一致。由于在基因序列数据库中找不到类似的序列,并且和先前已描述过的物种也不相关,剩余的样本组成三个额外的分支。赫坎按蚊种群物种的错误辨识对疟疾传染媒介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基因序列这种更全面的研究方法需要弄清楚种群中物种的数量、分布和传染媒介的状态。 关键词:按蚊,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赫坎按蚊种群,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疟疾传染媒介,印度尼西亚,泰国 赫坎按蚊种群是按蚊属按蚊亚属吻蚊属系列中物种最丰富的,目前包括27种。(Harbach, 2010).该种群的内部分类是有争议的,因为它包括可变度高的形态学物种,其中的一些物种与之密切相关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形态学特征(Ma Xu, 2005; Hwang, 2007)该种群广泛分布于南部古北界和东方地区,从西部的地中海和里海地区延伸到东部的日本,往南经印度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Reid, 1968),包括几种已知的作为人类疟疾传染媒介的物种。自从该种团中有的物种被认为是韩国间日疟原虫疟疾的主要传染媒介以来,人们对该种群的研究兴趣有所增加。(Rueda et al., 2006, 2007; Hwang, 2007; Park et al., 2008a, 2008b). 在韩国,间日疟原虫的传染实验导致了雷氏按蚊的高孢子率和高孢子负荷,这一结果表明该物种很容易传染间日疟原虫。(Joshi et al., 2009) 相比之下,赫坎按蚊种群中的相关物种——中华按蚊,似乎看起来在唾腺传染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此外,近黑按蚊在唾腺上没有孢子。赫坎按蚊种群的成员也已被认定为是越南中北部地区疟疾传染媒介。(Manh et al., 2010) 在法国南部,赫坎按蚊根据它的嗜人性和病媒的丰度一直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疟疾传染媒介。(Ponc?on et al., 2007) 该种群中的其他物种被认为是丝虫病传染媒介。(Simpson, 1951; Sen, 1956; Manh et al., 2000). 疟疾传染媒介的正确识别是设计有效的控制策略的关键。为了解决分类问题(如同物异名),认识新物种和建立物种分布,准确地辨认物种也是必要的。使用分子标记技术,是对以形态学为基础的传统方法的补充。在赫坎按蚊种群中,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ITS2)中的序列数据已被证明在物种鉴定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方面是有价值的。(Min et al., 2002; Ma Xu, 2005; Hwang, 2007) 例如, 通过对来自韩国的近黑按蚊和八代按蚊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是同源的;过去常常是根据按蚊翅膀上的黑色纹路来区分它们,这种黑色纹路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Park et al., 2003) 同样,嗜人按蚊,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疟疾传染媒介,人们无法从基因上把其与雷氏按蚊区分开来,因而是同物异名的物种。(Wilkerson et al., 2003) 该种群中其他的同物异名物种包括大窄按蚊、江苏按蚊(雷氏按蚊的异名物种 ) 、 筠连按蚊、小宽按蚊(近黑按蚊的异名物种)和长浮按蚊(中华按蚊的异名物种) 是中国工作者经杂交试验或分子鉴别被确认为是赫坎按蚊种群中的近缘种的同物异名。(Qu Zhu, 2008) ITS2已被用来鉴别赫坎按蚊种群内的两个新物种(Li et al., 2005);这两种新物种与中华按蚊在形态上相似。但他们的ITS2序列不同于中华按蚊,分别是9.1 %和10.7 %。这使得鲁埃达(2005)来研究其形态并正式将其命名为比伦按蚊和克莱按蚊(Djadid et al. (2009)) ,并且用来区别伊朗赫坎按蚊中的一个新物种,非正式地被命名为sp.IR赫坎按蚊,这是根据ITS2序列中的差异性来区分的。 须喙按蚊种群的传染媒介研究(Paredes- Esquivel et al., 2009)发现一线工作人员错误地把属于赫坎按蚊种群的蚊子认定为是须喙按蚊种群的物种。这种差异在经过序列化之后变得明朗化。然而,对剩余的成年雌性按蚊的检查结果显示这些按蚊的唇基两侧有黑色斑纹,这是一项鉴别赫坎按蚊种群的重要特征。(Harrison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