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话对联_杨景春.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月沧桑话对联_杨景春

第12 卷第2 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 12 No. 2 第2 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年 2012 年4 月 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Apr. 2012 岁月沧桑话对联 杨景春 (衢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人文系,浙江 衢州,324000) [摘 要] 对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适用范围甚广。对联起源悠久,说法不一。从哲理层面看,中国哲学中有 阴阳二元观念,所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又相通, 这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无所不在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念,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 无意识,这些可谓对联发端的深层基础。楹联写作的核心问题是创造意境。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是诗中之诗,使楹 联的普及与提高达到一个新阶段,上到一个新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 对联;起源;功用;意境;历史 [中图分类号] TP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5004 (2012) 02 - 0076 - 03 Vicissitudes Words Couplet YANG Jing chun (QuzhouUniversity,Quzhou324000,Zhijiang) [Abstract] level,infrontofusisadifficultbutglorioustask. [Key words] couplet;origin;function;mood;history 对联俗称对子,是世界上唯中国才有的,它具有一字一音 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住在朔山上桃树下,善于降 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言简意深,平仄协调。对联的正规名 鬼,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只要看到害人的凶鬼,就用 称叫楹联。顾名思义,对联就是既要成“对”,又要相“联”。中华 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鬼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 瑰宝,历千载而弥珍;国学明珠,分两行以媲美。成对相联的艺 神虎充饥,为民除害。神荼与郁垒两位兄弟,神通广大,似乎他 术特性既表现在对联的载体上,也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其文体 们住所附近的桃树也沾染了灵气,同样可以驱鬼辟邪,降妖捉 特点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相反,内容相关,形 怪。所以,黄帝曾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 式上彼此对称。 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到后来,人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对联之所以被称为“艺 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 术中的艺术”,就是因为它具有诗的神韵。聚记叙议论之表达,蕴 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于门首,以祈福灭祸。这就是最初的桃 涵丰富;集白话新诗之语言,声色皆佳。对联内容风趣,意义深 符,即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木板。 远,用途广泛。对联既是文化又是文学,自产生到现在,上至帝王 到了五代时期,桃符有了新的发展,上面增添了文字内容, 将相,下至百姓平民,不论民族、年龄、贵贱都喜欢玩赏和运用, 于是,对联出现了。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时期桃符题 可为陋室蜗居生色,可为金銮宝殿增辉。 词,像清代梁章矩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 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 一、对联的历史沿革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