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天津大学期刊中心.PDF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天津大学期刊中心.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天津大学期刊中心

2009 年 1 月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1 卷 第 1 期 Jan. 2009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11 No.1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从楹联谈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审美取向 冯 刚 1 ,田 昀 2 (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2. 天津大学理学院,天津 300072 ) 摘 要 :楹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审美的综合载体,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 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文章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审美取向。通过选址、空间布局、艺 术特色和修饰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建筑的审美特点: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秩序与和顺的相辅相承、兼容与 坚守的两相兼顾以及教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书院;楹联;建筑审美 中图分类号:TU-8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4339 (2009 )01-0024-05 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开展藏书、读 情思为主,其所表现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方式,是人们 书、讲书、著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作与传 审美经验的总结,能给人以启示和指导。言辞优美、 播的文化教育组织[1] 。它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两宋。 寓意深远的楹联往往和精美的建筑相得益彰。相较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书院制度已沉寂于历史的长 于祀祖颂德的宗祠楹联、超然玄妙的寺庙楹联,书院 河,但是它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自由 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不仅有美化修 开化”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它在美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饰建筑的作用,更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 方面的成功之处,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 体现。 的地方。 本文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 书院的建造多由士人主持和参与,从选址布局到 建筑审美取向,让我们在书院楹联的字里词间,一同 造型风格、空间意境无不体现出文人的情趣和风采,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 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当我们漫步其中,每一 棵历尽沧桑的树木,每一片饱经风霜的砖瓦,仿佛都 一、“天人合一”的选址思想 向我们展示着书院建筑特有的人文气象和文化张 讲求风景环境的选址和经营,寓教化于游息之中 力。而其中,镌刻于楹柱之上含意隽永、韵味悠长的 是书院文化的突出特色,所谓“择胜地、立精舍,以为 楹联,更是给人以不尽的感怀与回味。 群居读书之所”。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 楹联,俗称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移植而来,是独 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 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因其语言精炼、生动活泼而 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书院多建于山林胜 广泛流传,被称为“诗中的诗”[2]。楹联在庙宇、宗祠、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