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丝·瓦尔达 我只是边缘化成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涅丝·瓦尔达 我只是边缘化成功

阿涅丝·瓦尔达 我只是边缘化成功通过阅读“世界电影史”而知道瓦尔达的人,在见到这个基本上属于“传说中的人物” 以及她这些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之后,很有可能会陷入迷惑,而这个展览, 全面地展现了她的多重才华和身份,在某种意义上无疑也是对瓦尔达的一次全新认知。 瓦尔达的一大批作品被运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征求她的意见,“是否要把大堂里上次展览留下的这些大型石膏像搬走?”她想了想,反问,“我能不能保留它们并在雕塑上面放些什么?” 于是,顺着美术馆缓慢上升的展览空间,我们便看见了这样一组作品:或立或卧造型各异的石膏女神雕像,被戴上了瓦尔达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游历时收藏的民间舞狮用的龙头、木偶娃娃的头套,或者是幼童戴的虎头帽,而在白色马头雕像的嘴里,她戏谑地放了一根骨头。她给这些作品命名为《所谓的女像柱》《一个文静贤惠的女人刚从北京嘉年华归来》—这些古典而又肃穆的西方雕塑,就这样被瓦尔达善意地调侃了一番。她用这种即兴、随意又非常有创意的方式,给这个初来乍到看上去有些严肃的展厅来了点轻松的气氛。 这便是她身上那种迷人的法式小幽默,“这样的调侃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是我自己的一种创作方式,我需要去自由地表达,而表达方式没有限制,我不想把自己搞得很严肃。”她身材娇小,在一拥而上的记者和影迷们的包围圈中,经常就只能看到她的头顶。在展览的发布会上,当被影迷殷勤称呼为“新浪潮之母”“新浪潮的老奶奶”提问后,她也会尖锐地作出“可你这是恭维,根本不是问题啊”这般反问。 《阿涅斯·瓦尔达的海滩在中国》展览跨度达50年之久,从1957年一直到现在的2012年,瓦尔达如同带着大家做了一个时间的旅行。她起初的设想只是一个小型的摄影展,在跟无数人沟通和构想之下,这个想法在慢慢变大,最后,变成了一个集结她的电影、摄影、装置、影像作品为一体的非常丰富的展览。她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 “过去的时间并不总是真实” 1957年,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一个叫“中法职业协会”的组织召集了10个人的队伍来中国做一次旅行,而瓦尔达正是这支队伍中的摄影师。这是一趟有趣且几经周折的旅行,“从巴黎到北京需要28个小时,我们必须要通过这些共产主义国家,先从巴黎到布拉格,从布拉格到莫斯科,然后从莫斯科到乌兰巴托,从乌兰巴托再到北京。” 让瓦尔达印象最深的是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她看到了苏联工业对中国影响的痕迹,看到了还没有无数高楼大厦做背景的故宫,以及几乎所有人都穿着蓝色的衣服,“这种流行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这种在一个政治体制下的时髦让我觉得特别惊奇??” 她与一个翻译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单独出去旅行,带着她的禄来6X6相机和徕卡M3相机,坐火车、坐轮船,北方的工厂,天桥的杂耍,云南的少数民族,北京五一劳动节,木偶,重庆的码头工人,以及到处可见的孩子??这些都是吸引她目光的地方。旅行持续了两个月,几乎所有她遇到的中国人都很友好,“他们对我的鼻子很感兴趣,有的人甚至会来戳我的鼻子??人们的数量非常惊人,集体的力量也很大,我在重庆看到了成千上万的人一起修水坝,也见证了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人们集合在一起,看上去有无穷的勇气。”有时候她也会停下来,因为景色实在很美,“一个大国在发展,而我则一边忙着,一边梦想着如何带回收获的中国影像”。她认为自己看到了中国最真实的一面,这些照片便是她的见证。 有趣的是,1957年的中国之行,被如今84岁的瓦尔达形容为“过去的时间并不总是真实”。现在这个国家已经被不可知的力量改变了,她完全不能认出当年曾来过的地方。“我现在在中国感受到特别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是技术上的、经济上的,特别强势。”当然她自己也变了。1957年作为摄影师来到中国时,瓦尔达背着很重的器材和相机,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匹旅行的骡子”,但是今天她的感受是自己被大家宠爱着,这也让她很享受。 电影这个职业艰难而精致 诗人阿伦·德加拉曾经给过瓦尔达很高的评价:“她是奄奄一息的法国电影荒野中一株生机旺盛的小树。” 瓦尔达与电影之间的渊源追溯起来显得有些匪夷所思。瓦尔达早年学习和从事摄影,到25岁时,才看过五六部电影。1954年,这个没有读过电影学校、没有系统学习过电影制作的姑娘,自编自导了第一部电影长片《短角情事》,在此之后,诸多的“新浪潮”导演如特吕弗、侯麦、布雷力、戈达尔、夏布罗尔等,都坦言受到了瓦尔达的影响。 在拍摄处女作《短角情事》时,她对电影史毫无概念,而正是这种“没有概念”,才让她得以自由、大胆地拍摄她想要的东西。《短角情事》比“新浪潮”到来的时间还早了几年,她因此被称为“新浪潮的祖母”。但她对新浪潮的感觉只是淡淡的一句”早晨醒来,听到一只小鸟在唱歌,一个小时后,已经有25只鸟了”。就算在2000年她的电影《拾穗者》获得赞誉的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