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里电影《金陵十三钗》.docVIP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里电影《金陵十三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里电影《金陵十三钗》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里电影《金陵十三钗》[摘要] 《金陵十三钗》以人性阐述历史,却又以人性回避了特定历史的特定中国情境。当下中国的文艺创作,尤其是历史题材作品,常常采取“历史要为现实服务”的态度,中国的苦难历史,刻在国人心上的痛,如果一味地用商业与娱乐的方式去编排和消遣,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将在哪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莎士比亚 《金陵十三钗》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18 马克思主义美学高扬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提出“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探讨文艺的真实性、倾向性和典型性及人物性格、情节、语言和文艺批评标准等文艺基本问题。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本文试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文艺批评原则,分析该电影的得与失。 一、“莎士比亚化”与《金陵十三钗》 所谓莎士比亚化,是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它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给作品的人物提供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点的特定环境,也就是后来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所说的典型环境,从而显示出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剧情是教堂外——教堂内——教堂外的循序进程,其中3次日军进来造成阶段性进级:第一次日军来袭,转变了约翰的立场,把妓女和学生的矛盾第一次化解;第二次日军来听诗歌,把故事推进最后的悬念;第三次日军来押解乔装的妓女,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最后的冲突。其中穿插了两个妓女外出的戏,调节了教堂压抑的空间感。片中妓女们过于玩味个人命运和小格局的戏剧冲突,客观上将南京城这个最重要的悲情角色给淡化了,而人物的抉择是需要在强有力的背景(典型环境)烘托下才会有说服力的。 人物塑造问题,也是“莎士比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了两种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倾向:忽视人物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和忽视个性刻画的概念化倾向。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通过他们“做什么”,而且要通过“怎样做”来表现。在表现人物“怎样做”上,还应注意把人物同环境联系起来,注意把他们放到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去加以描写,这是现实主义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影片极大地突出了女主角玉墨的典型化转变。剧本为玉墨的最后转变,埋下了多层铺垫:一是恩情:日军第一次冲进教堂时,书娟选择了离开地窖口,让玉墨及其姐妹得以保全。二是嘱托:李教官告诉玉墨,原本可以撤出南京城的教导队为了掩护女学生而全体阵亡,他们不能白白牺牲。三是身世:玉墨上过教会学校,第一次接客在13岁,她认为不能让同龄的女学生也遭受凌辱。四是迫切性:书娟与同学欲跳楼自杀,这直接导致玉墨做出抉择。所以,玉墨的转变是一个有过教会教育背景的女子的人道主义,玉墨的形象也随电影情节的发展逐渐丰满。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其他妓女在她的感召下,迅速、决绝地做出同样的选择,而这些人中的多数是面目不清的,观众看不到她们身上有层层递进的铺垫。妓女们作为牺牲行为的主体,并没有得到足够笔墨来具体剖析,她们仍是一个被简单赋予行动的卑贱群体。如果说玉墨选择做“英雄”有完整的自觉过程,而其他妓女则是在她的感召下幻想出了一种精神升华的价值。如果连做英雄都是集体无意识,这个故事的先进性在哪里?它的确有一个巧妙包裹下的主旋律叙事的嫌疑。 美国影评人多德·麦卡锡曾在《好莱坞报道》发表了一篇评论:“不可否认,在和平时期品行不端的人身上,当他们被号召从事伟大无私之举时,会显露出之前所隐藏着的高尚情感和道德。但不管从现实世界或电影本身来说,关于这一巨大转变的环境和方式都是不真实和不可思议的,其中的谋算和衡量被略去了,让最终结果的可信度,或者说,它所应该具有的力度大打折扣。” 二、历史诚意与《金陵十三钗》 在恩格斯看来,戏剧的思想深度不是纯思辨的产物,它来自作家艺术家对他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向拉萨尔提出:“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 对历史的诚意是衡量南京大屠杀这类电影的重要标准。虽然英勇抗战的国军需要表现,但不应美化为超级英雄,十几人叠成一线冲向敌军坦克的震撼画面,真的会出现在战场上吗?事实上,南京保卫战中有许多比女学生跑得还快的官兵,影片不能因为剧情的需要,体现国军的英勇抗战,而做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