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6例蛇串疮临床疗效观察
66例蛇串疮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蛇串疮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本组66例,中药治疗33例(称治疗组),随机选择同期使用西药治疗33例(称对照组)。两组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4岁;疱疹发于头面部6例,胸腹腰背44例,四肢12例,连及外阴4例;病程最长12天,最短2天。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例,1例出现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96.97%。结论通过临床观察,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疱疹消散快,止痛明显,无须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蛇串疮;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04-01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6例,中药治疗33例(称治疗组),随机选择同期使用西药治疗33例(称对照组)。两组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4岁;疱疹发于头面部6例,胸腹腰背44例,四肢12例,连及外阴4例;病程最长12天,最短2天。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口服自拟清火消疱饮,外敷三黄菊花洗剂。
清火消疱饮基本方为: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地丁1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2克、柴胡10克、元胡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口服。
辨证加减: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呈脓疱者,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若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腹胀者,加苍白术、陈皮、厚朴。
三黄菊花洗剂为:黄芩、黄连、黄柏、菊花各30克,取煎液,医用纱布折四折,浸于煎液中,拧半干,敷于患处。
2.2 对照组:西药以抗病毒、止疼、营养神经为主。
抗病毒选用阿昔洛韦片0.8克,一日五次,口服;肌注维生素B12,口服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以营养神经,口服强的松片以预防后遗神经痛。疼痛者,口服布洛芬胶囊。并外涂阿昔洛韦软膏。
3疗效制定标准
根据临床并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治愈:疱疹全部结痂或消退,疼痛消失;显效:疱疹基本结痂,疼痛明显缓解,且无新增疱疹;有效:疱疹基本消退,有轻微疼痛,及少量新发疱疹;无效:有新发疱疹,且疼痛未减轻。
4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100%。皮损治愈时间为5-15天(平均8.2天),疼痛消失时间为3-7天(平均3.8天)。本组全部病例愈后均无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例,1例出现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96.97%。皮损治愈时间为9-21天(平均15天),疼痛消失时间为8-12天(平均10天)。两组疗效比较,疼痛消失及皮损治愈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
5讨论
蛇串疮又称缠腰火丹、蜘蛛疮等,属现代医学带状疱疹范畴。本病主要因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毒蕴积,或夹湿窜于头面、躯干、四肢;或感受毒邪,湿热火毒,溢于肌肤所致。故治疗上以清泄肝火,解毒止痛为主。方中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为主药,苦参、栀子、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清利三焦火毒,可根据疱疹发生部位而有所增减。板蓝根、大青叶、地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车前子、泽泻利湿清热,以上诸药紧紧湿热这一主要病机,或清或利。丹皮、赤芍兼有活血祛瘀止痛之效,配合柴胡、元胡疏肝理气而发挥止痛作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可知,上方中诸药具有抗病毒、镇痛、解热、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病毒血症的作用[2]。通过临床观察,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疱疹消散快,止痛明显,无须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ZY/T001,1-001.9-94.
[2] 郭居康等.带状疱疹74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5):501.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