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福饮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
七福饮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关键词 七福饮 血管性痴呆 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4年6月~2008年6月采用七福饮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血管性痴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神经病学会第4版《神经病学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有关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2]。选取年龄46岁且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并排除:①合并严重的肝肾等原发疾病者;②吞咽困难的血管性痴呆患者;③伴有精神病患者;④血管性痴呆以外的其他各种痴呆;⑤脑CT或MRI检查无血管性病损者。共入选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7~60岁12例,61~85岁18例。病程1个月~2年22例,2~5年8例。轻度痴呆22例,中度6例,重度2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7~60岁13例,61~85岁17例;病程1个月~2年21例,2~5年9例。轻度痴呆23例,中度4例,重度3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痴呆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尼莫地平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七福饮加减。基本方:熟地25g,当归、党参各12g,炒白术、远志、杏仁各10g。痰湿盛加石菖蒲12g,茯苓10g,胆南星15g;阳虚加菟丝子、杜仲各12g;气郁加郁金、柴胡各10g;瘀血加水蛭6g,鸡血藤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每组均观察3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恢复,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反应灵敏,生活自理,能进行一般社会活动。有效: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弱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迟钝,智力与人格有部分障碍。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变或病情有发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问题不正确,神志痴呆。并采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判断痴呆的严重程度。
3.2 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痊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4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D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体会?
血管性痴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痴呆”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痰瘀痹阻,火扰神明,神机失用;其证候特征以肾精气血亏虚为本,以痰瘀痹阻脑络邪实为标[3]。七福饮加减方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合当归养血补肝;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用以强壮后天之本;远志、杏仁宣窍化痰。石菖蒲、茯苓、胆南星化痰开窍;菟丝子、杜仲补肾固精;水蛭、鸡血藤活血养血。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髓、填精养神、化痰开窍之功。本观察表明,在口服尼莫地平基础上加用七福饮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DSM-IV)[M].Washington D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143-147.
[2]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1997:178,179.
[3]田德禄,蔡淦,单兆伟,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4.
收稿日期 2008-09-16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