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面瘫112例临床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面瘫112例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面瘫112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味+针灸+中药敷帖治疗的112例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104例(92.86%);显效7例(6.25%);有效1例(0.89%)。总有效率100%。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面瘫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面瘫; 中医综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25-01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多见。该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初起大多有耳后、耳下或面部疼痛。中医认为系面部经络遭受风寒,气血不和、经筋失养所致[1]。2007年2月~2010年2月,我们采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味+针灸+中药敷帖共治疗面瘫患者11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2例,男75例,女37例;年龄12~66岁;左侧面瘫63例,右侧面瘫49例,病程10~40天,均根据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确诊。排除肿瘤、血管病变、癌症转移、颅底或蛛网膜炎性反应及中耳炎等病变。 1.2 治疗方法: 1.2.1 内服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方药组成:全蝎3g(冲服),白附子6g,僵蚕、川芎、桃仁、红花、地龙、防风、白芷各9g,当归、赤芍、葛根各12g,黄芪4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服药期间忌冷水漱口。 1.2.2 配合使用针灸疗法:局部取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牵正。远端取穴双侧合谷、太冲。气血不足取穴双侧足三里。随证取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面颊板滞:加四白、巨髂。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1.2.3 针灸间隙期采用芥末穴位帖敷法:取芥末(黄芥子或白芥子研为细末)5~10g用水调成糊状,摊在无菌纱布上,帖敷于患侧面颊部,相当于地仓穴、下关穴、颊车穴三者之间,用胶布固定,如额纹消失者加帖敷阳白穴,眼不能闭合者加帖敷太阳穴,承泣穴。芥末糊面积:成人面颊部约22cm,其他穴位11cm,儿童酌情减少,帖敷时间为4~8h,取下帖敷后可用无菌纱布保护局部。 1.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主要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主要功能部分恢复正常;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痊愈104例(92.86%);显效7例(6.25%):;有效1例(0.89%)。总有效率100%。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Bell palsy)。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被冷风吹过或受凉史,其主要病因为病毒感染所致[2]。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可留下后遗症[3]。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成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机侵袭面部经络,寒热互结,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养,缓急失于平衡,遂成歪僻。感受风寒之邪者多与受凉有关,感受风热之邪者多与病毒感染有关。《诸病源候论》谓:“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口芜鄙,言语不正,而且不能平视”。治疗上以补气养血,祛风镇痉通络为大法。 内服方以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为主,方中白附子辛散,善治头面之风;僵蚕化痰,能驱络中之风;全蝎又为定风止掣之要药。三者合用,力专效著。再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防风、白芷均为辛温解表药,同有祛风散寒通经止痛作用。以葛根引药上行,兼解肌舒筋之功用。诸药合用,气旺血行,瘀祛络通,风去痰消,经络通畅。辨证加减使用,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方剂。芥子的主要成份为芥子苷,芥子苷分解为异硫氰酸对羟苄脂(芥子油)。芥末穴位帖敷可刺激皮肤发赤,温度升高,引起神经末梢兴奋,并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恢复神经功能。同时配合针灸治疗,更能增加和提高面瘫治愈率。在针灸治疗面瘫的时效上,多主张及早治疗[4]。但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该病在急性期不宜针灸。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性水肿状态,早期针刺,有造成神经损伤的可能,因而形成面瘫不可逆转的后遗症。如早期用中药牵正散加味控制症状,发病l周后,结合针灸治疗,方可收到最佳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