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硬膜下血肿72例治疗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72例治疗体会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7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慢性硬膜下血肿72例,男52例,女20例,最大年龄78岁,平均62岁,50岁以上占64%;单侧血肿60例,双侧血肿12例,有15例患者开始为硬膜下积液,以后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2例,摔伤12例,打击伤6例,原因不明12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50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42例,智能及精神障碍12 例,意识障碍8例。头痛头晕,肢体无力多见,部分患者尚有意识障碍。格拉斯哥评分:5~8分5例,9~12分10例,13~15分57例。
影像学检查:头颅CT低密度17例,等密度30例,高低混杂密度25例,脑中线移位5~10mm 25例,10~20mm 47例。头颅CT检查:血肿双侧12例,右侧22例,左侧38例。血肿范围:额颞顶32例,额顶20例,额颞8例,颞顶12例。
治疗与结果
除2例血肿壁有机化者采用骨瓣开颅加包膜切除术外,余70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BHID)治疗,22例额颞部慢性硬膜下血肿于血肿最厚处钻孔、冲洗引流,另外48例均在顶结节附近钻单孔引流。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颜色变清。术后引流量30~400ml,术后持续引流2~5天,一般不超过1周,拔除引流管前复查CT,观察血肿变化情况。平均住院10天左右。
结 果
35例术后24小时内各种症状明显改善;15例术后自觉症状减轻,但肌力未恢复正常,仍有明显精神症状;2例术后癫痫发作;复发5例,复发时间术后1~2个月,平均45天;死亡1例,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4%和0.9%。复发的5例平均年龄69.6岁。因颅内大量积气复发1例。高密度复发1例,等密度到混杂密度复发2例。
讨 论
CSDH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50%~84%的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认为剪切力作用可能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由于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引起桥静脉的撕裂或造成皮质与硬脑膜间小交通动脉的损伤、渗血,血液集聚于硬膜下腔,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包膜,同时由于局部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纤溶亢进,包膜内层围绕血肿处,在血肿的炎性刺激下,持续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不断渗出不凝血以及包膜外层纤维化,进一步促进了血肿的增大。老年患者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因此更易发生。多数研究表明,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1]。CSDH通常需采用手术治疗,目的是阻断纤溶酶原的作用和占位效应。硬膜下钻孔引流术正是基于以上原理发展而成,其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疗效可靠,是目前治疗CSDH的最佳方法。以下是我们对BHID治疗CSDH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意见体会。
预防再发血肿的方法:①定位要准确,钻孔处应在血肿中心区,避免靠近血肿边缘,防止颅骨钻孔时推移硬脑膜。②置管的过程中应谨慎操作,以免戳破蛛网膜,产生大量引流液,及造成硬膜下积液。同时避免导管穿过血肿内膜损伤皮层小血管,引起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肿。③冲洗血肿时,冲洗液量要多,术中应用生理盐水(至少2000ml)反复冲洗,并调整引流管的方向,务必将局部絮状的凝血块及含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液体冲出。④手术时缓慢减压,不使颅内压骤降,控制血肿排出速度,缓慢引流,使颅内压逐渐下降,以免诱发颅内出血。⑤选用柔软且有较多侧孔的引流管,置管应尽量达到血肿前部区域,以利术中、术后排气,减少复发。⑥术中应充分利用骨孔,使硬膜的切口直达骨缘,必要时可切除部分硬膜,这是因为加压冲洗过程中,如硬膜上开口过小,一旦被血块阻塞,入量大于出量,可能会导致桥静脉的撕裂,产生严重后果。⑦引流管固定要牢固,避免因病人头部活动而引起引流管的移位。⑧钻孔后应在骨孔缘咬一斜坡样骨槽,便于引流管不成角固定。⑨骨孔缘及硬脑膜的出血应妥善止血,用双极电凝及骨蜡,必要时行硬脑膜悬吊术,中骨蜡封闭板障要仔细,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也要避免把骨蜡挤入颅骨硬膜间隙,造成硬脑膜剥离,产生新的出血。⑩术后定期复查CT,观察血肿的变化。当术后病人意识恶化,症状体征不能改善或改善后又恶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引流管有新鲜血流或破碎脑组织流出,应及时复查CT,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