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代医著《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生卒年限考.doc

明代医著《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生卒年限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医著《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生卒年限考

明代医著《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生卒年限考关键词 张时彻 生卒年限 医史研究 明人张时彻,字惟静,号东沙,浙江鄞县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生平著述《芝园定集》、《明文苑》、《明文范》、《善行录》等;兼通医学,编著《摄生众妙方》十一卷、《急救良方》二卷行于世。 关于张时彻生卒年限,李经纬主编《中医人物词典》记为“张时彻(1504-?)”;袁钟等主编《中医辞海》亦记作“张时彻(1504-?)”;《中国历史大辞典》所载生卒亦同。即:三部辞书均认定张时彻生年为1504年,其卒年待考。按张时彻本传,附见《明史》卷201《张邦奇传》,其略曰:“张邦奇,字常甫,鄞人。(嘉靖)二十三年卒(1544),年六十一。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受业于邦奇。仕至南京兵部尚书。有文名。”据此,以张邦奇卒年1544年逆推六十一岁,可知张邦奇生年为1484年,并以“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句推算,似可推得张时彻生于1504年。此即张时彻“1504生年说”之由来。 笔者今据张时彻墓志铭等传记史料,考知其生年实为1500年,其卒年为1577年。据此可证《明史》所载“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句失实,三部辞书以此推得张时彻“1504生年说”有误。 特举证如下: 其一:明代王世贞撰《资德大夫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东沙张公墓志铭》略云:“大司马公之卒也,以万历丁丑(1577)九月,而其生以弘治庚申(1500)。公寿七十有八年。公张姓,讳时彻,字惟静,别号东沙子。其先为宋魏国忠献公浚。徙于鄞。公之先世世受农,至赠司马公绪,始受儒。当公生,而族子文定公邦奇长于公十六岁,既蚤读中秘书,以经术行谊称天下,而识公于逾髫时,曰:叔父而其代兴哉。二十举于乡,明年绌礼部,游吴中,吴中弟子益进,又三年登进士,授南京膳部主事。进武库员外郎。转福建右参政。迁按察司又为云南。迁山东右布政使。迁河南为左布政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进兵部右侍郎。文定之为南大司马也,公继之仅一纪。公所撰《芝园集》、《外集》、《别集》若干卷,《宁波府志》、《定海县志》若干卷,所辑《皇明文范》若干卷,《文苑》若干卷俱行世”。由此获知,张时彻生于“弘治庚申(1500)”,卒于“万历丁丑(1577)”,享年七十八岁。墓志镌文,当为主证。 其二:明代余有丁撰《张司马先生时彻传》略云:“先生讳时彻,字惟静。系出冠族,族代有闻人,至先生与文定公前后起家,大司马文定于先生子行,而先生师事之。二十举于乡,二十四举进士”。并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获知张时彻为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二甲六十三名进士。以“二十四举进士”句,即可推得张时彻生年为1500年。此与墓志所载生年说正相吻合。 其三:考明代屠隆撰《大司马张公诔并序》略云:“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隆登进士第、授颖土令、归则大司马东沙先生卒。”所载张时彻(别号东沙)卒于“万历五年(1577年)”亦与墓志所载卒年相一致。 其四:继考明代张时彻自撰文集《芝园定集》卷十《五言律体(藩臬稿)》,其载《己亥元日》诗曰:“髫年知学道,四十尚无成。迹以支离病,名因傲世轻。青春奄入望,白发已初生,倘共鹿门隐,荷锄还力耕。”按“己亥”即嘉靖十八年(1539),张时彻于“己亥”年感叹“四十尚无成”,其生于1500年则明矣。 其五:再考明代张时彻自撰文集《芝园定集》卷十七《七言律体(归田稿)》,其载《己巳元旦(时年七十)》诗曰:“春光又到百花洲,年去年来总是愁。岁月无端双短鬓,乾坤何意一虚舟。空怀阮籍舒长啸,漫拟灵均赋远游。瑶草丹砂随处得,还从海上狎轻鸥。”按“己巳”即隆庆三年(1569),以“己巳”年(1569)逆推“时年七十”自注句,亦可证实张时彻生年确为1500年。 综上所述,张时彻“1504生年说”当予推翻,“1500生年说”当予成立,其“卒于1577年”实可补缺。五证并举,当作定论。 收稿日期 2006-02-27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