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大学1998-2007年传染病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
某大学1998-2007年传染病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摘要】 目的 分析某大学在校学生传染病流行特征,探讨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措施。方法 利用北京大学1998年至2007年报告的1 178例传染病资料,从流行概况、发病顺位、时间分布等方面分析预防重点。结果 1 178例传染病以细菌性痢疾、乙型肝炎、肺结核、感染性腹泻为主;发病男、女比例为2.25∶1,发病高峰在9月份(占总病例数的18.00%),2月份最低(占总病例数的2.72%)。结论 重视传染病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是预防传染病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综合预防;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3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14-02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近10年来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预防和控制校内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北京市某大学在校学生1998-2007年传染病疫情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该校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某大学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1998-2007年,全校师生人数由2.03万人,逐渐增至3.05万人,男、女生比例由1.72∶1降至1.39∶1;学校为开放式校园,占地面积约234万m2,学生食堂由5个(总面积约1.20万m2)增至8个(总面积约3.93万m2),学生宿舍为本科生4人/间,硕士生2人/间,博士生1人/间。学校下设宿舍及餐饮管理等部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宿舍管理、食品检验及卫生检查制度。
1.2 统计分析 采用CHISS 2005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1998-2007年该校大学生患传染病共11种1 178例,其中男815例,女363例,男、女比例为2.25∶1,平均年龄为(22.42±3.54)岁。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785人,年均发病率为375.50/10万;丙类及其他传染病发病人数393人,年均发病率为187.99/10万。见表1,2。
2.2 传染病发病顺位 乙类传染病发病前3位为细菌性痢疾、肺结核、乙型肝炎,合计占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96.69%;感染性腹泻在丙类及其他传染病中占62.60%;2001年风疹发病率为203.96/10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P<0.05)。2007年开始对水痘进行报告,发病人数在当年仅次于感染性腹泻及细菌性痢疾。见表1,2。
2.3 月份分布 1 178例传染病发病月份以9月份最高,占总病例数的18.00%;2月份最低,占2.72%。细菌性痢疾发病人数较高的月份是5-9月,肺结核是1,9,12月;乙型肝炎除1,2,7,8月发病人数较低外,其他各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疹在3-6月,水痘在3,11,12月发病较多。见表3。
3 讨论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1],1998年至2007年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200/10万左右,与之相比,该高校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这与高校的特殊环境有关,每年2次长假,新生、老生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员流动性大,住集体宿舍、集中上课、食堂就餐造成人口密度大,这些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家长及院系对其重视程度高,患病后基本能及时就诊,校医院将传染病报告培训纳入制度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报告意识,这些是该高校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的主观因素。
该校学生痢疾年发病率平均为216.21/10万,远远高于全国水平(30/10万~40/10万),与北京市的高发病率[2]相符。有调查显示,42.3%的大学生生活习惯欠佳[3],部分学生饭前便后及外出回来后不洗手,喜欢吃生或半生的食物,喝生水,这些不良习惯导致了细菌性痢疾及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发病月份集中在5-9月份,与其他报道[4]相符。因此,每年的4月份校医院组织各食堂卫生负责人进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培训,从源头上把好病从口入关。今后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防病信息。学校有关部门应在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增加洗手设施,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该校学生2001年前的肺结核发病率是90/10万~130/10万,近几年基本稳定在60/10万左右,发病率有所下降,这与学校引入了标准化预防流程有关。由于肺结核起病较隐匿,初期往往无自觉症状,多数患者是在入学或毕业体检时发现的,该校9月做新生入学体检,12月做毕业生体检,故9,12月及1月肺结核发病率较高。2005年学生肺结核发病率较高,与当年全国的高发病率一致,但当年部分院系本科新生由于种种原因未参加PPD检测,其中处于超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