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文言文字的推断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878)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西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碰到不熟悉的字怎么办?;第二课 文言文字的推断;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
者与兵器有关, ;殳(shu)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
者与动物有关。;其它还有:
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 --丝麻、宀--房舍、 求--毛皮、隹(zhu+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自--鼻、 目---眼、 尸 --身体;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2、因文定义法(语境推断法)
因文定义也叫语境推断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吴覆,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覆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lì]骂,责骂。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覆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覆曰:“范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3.联想迁移法(融会贯通法)
多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力求融会贯通。;2004年广西卷:“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四、成语印证法
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一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的语素和文言句法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符合;五、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分析(划分句子成分或看搭配)入手“破题”。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①因留养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就
jiù
表示顺承的连词,没办法,就这么干吧;
凑近,靠近:避难就易。就着灯看书;
到,从事,开始进入:就位。就业。就寝。就任。就绪。就医。高就;
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就近。就便。就事论事;;2004年湖南卷11题中的“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要一个动词(应和;跟着唱),而“和睦”为一形容词;“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资佐证;《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六、常规不通,通假代入(字音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