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过劳死”现象的心理学分析.doc
对“过劳死”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共2篇)
第1篇: 对“过劳死”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过劳死”为危害现代人的一大隐形杀手,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引发“过劳死”的动因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职业造成的心理压力和休闲的严重缺失是造成“过劳死”的两大重要原因,并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尽享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人们为了获取在事业上的成功,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国家体改委专项调查,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上海社科院“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寿命10年降5岁。研究显示,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现代人工作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亚健康引起的,更有甚者还出现猝死现象。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将该种猝死现象命名为“过劳死”,并对其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 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 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200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漪在google网和baidu网上搜索了从1990年至2006年1月有媒体报道或有记载的“过劳死”个案,总共有102名之多。由此,不难看出“过劳死”现象已经成为危害现代人的一大生命隐患。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过劳死”现象的产生在其生理原因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心理学动因。因此,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引发“过劳死”的动因作以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1.原因分析
1.1成就动机过高
从蒋筑英、陈逸飞等人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过劳死”人群中的一个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工作负担过重、劳动时间过长。超负荷的工作源自于他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正如海波科技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凤兰所说:知识分子的成就动机很强,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亢奋期。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脑袋‘开天窗’,眼睛闭着,脑袋仍旧在不停地运转。他们对于工作的概念远不是解决温饱,而是要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为了事业他们甚至愿意搭上性命。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始发站,动机越高、需要越大,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已有的“过劳死”案例大多是行业中的精英,他们将工作看作是成功与辉煌的载体,在较高动机的驱使下超时、超强工作而不惜透支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
1.2心理压力过大
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过劳死”现象产生的一大成因。心理学认为压力就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处于心理压力之下,个体的身体会经历一种从高亢奋状态到衰落状态的过程。早在1936年汉斯塞尔叶通过白鼠实验,发现身体对于各种不同应激环境的反映大体上是相同的:更高的血压、肌肉绷紧、瞳孔放大、激素分泌加速等等,如果身体保持这种亢奋状态的时间过长,免疫系统和身体器官将随之恶化;长此以往,身体会慢慢进入衰落状态,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使个体处于“抑制“状态,体力下降,并伴有抑郁情绪。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也就是“过劳死”的发生。
1.3严重的休闲缺失
日本中央大学劳动心理学教授齐滕良夫从37名“过劳死”研究中分析出,该类人群在生前常会出现:不断自诉疲惫、老抱怨工作不顺利、经常埋怨老板、经常表示要辞职、回到家中就懒得再活动、休假日外出也觉得负担、有做不完的工作、假日也忙碌不休息、晚上失眠睡不好。等等迹象可以看出这类人不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严重缺乏休闲。造成休闲缺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是人们心理上对时间的扭曲认识而造成的“时间饥荒”。
时间可分为三个层次:宇宙时间、人类时间和现象学时间。宇宙时间是客观的,它是物理的、抽象的;人类时间是带有人类意义的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规范作用,是与人类生存结构并存的一个纬度,它承载着历史的演进过程,例如我们用公元、世纪等来记录时间;现象学时间是指在纯粹意识中的感受,是相对于个体的当下情境而言的,它突破物理时间和人类时间的框架,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时间。爱因斯坦对其相对论的精彩解释也是对现象学时间的生动描述: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一分钟;但是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一分钟,会觉得过了不止一小时。现象学的时间也被称为心理时间。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对物理时间有了计量的方法,随着钟表的发明,这个小小的机械成了操纵人类活动的最权威的指挥棒。在工业社会中,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出现,使时间成为衡量人工作的重要标准。在科技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觉得时间成为这个物质发达的世界中最匮乏的东西。人们吃的是“速食店”、行的是“高速路”;最常说的口头禅是“我忙”;政府提出的口号是“提速”;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