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精耕细生产模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A. 石斧 B .骨制耒耜 C. 铁犁 D. 曲辕犁
7.(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09高二期中考试)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8.(2009,泰安市高三质检)“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我的疑问】
课堂探究案
1、想一想:精耕细作的含义是什么?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含义: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条件:(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2) 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变式训练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变式训练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阅读材料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
变式训练1:(2010淄博模拟)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变式训练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里反映的经济模式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C.封建小农经济 D.远古游牧经济
3、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当堂检测】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