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 人际能力的平行中介作用
摘要本研究为探索人格与青少年人际能力以及孤独感的关系,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人际能力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了458名高中生。结果发现:(1)“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他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2)“大五”人格是青少年人际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向性是青少年人际能力的有力预测因素,其次是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神经质的预测效力较弱;(3)关系发动能力和自我暴露能力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其次是情绪支持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大五”人格不仅对青少年孤独感存在直接影响, 而且不同人格维度还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
关键词青少年;“大五”人格;人际能力;孤独感;Bootstrap法
分类号B84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4.005
1问题提出
孤独成为一种正在蔓延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的时代病,诸多原因导致个体之间不能有效沟通,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缺乏、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孤独感是指个体感知到其实际人际关系与理想人际关系之间存在差距(Weiss, 1973),或者无法建立与重要他人的情感纽带(Bauminger Kasari, 2000)而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孤独的人体验到更频繁的负性情绪(Cacioppo, Hawkley, Ernst, Burleson, Berntson, Nouriani, Spiegel, 2006),如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李传银, 王燕, 1999; Weiss, 1987),增加了患精神疾病
如抑郁等
的风险(Heinrich Gullone, 2006),并且更容易生病和英年早逝(HoltLunstad Smith, 2012)。此外, 孤独感还容易诱发社会问题, 如攻击 (Check, Perlman, Malamuth, 1985)、 酗酒 (Gonzalez Skewes, 2013)、 沉迷网络(Oguz Cakir, 2014; Yao Zhong, 2014)、 不安全的性行为(Boyda, Mcfeeters, Shevlin, 2014)甚至自杀(HoltLunstad, Smith, Baker, Harris, Stephenson, 2015)等。孤独感在青春期比在其他人生阶段更为普遍(Vanhalst, Goossens, Luyckx, Scholte, Engels, 2013),这会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Cacioppo, Hawkley, Crawford, Ernst, Burleson, Kowalewski, et al., 2002)。因此,探索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预防或降低青少年的孤独体验。在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中,研究者对同伴关系质量(特别是同伴接纳与友谊)关注较多(田录梅, 张文新,陈光辉, 2014),而对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特别是人格影响孤独感的内部机制缺乏关注。“大五”人格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关系(赵鑫, 史娜, 张雅丽, 陈玲, 周仁来, 2014;
Vazsonyi, Ksinan, Mikuka, Jiskrova, 2015), 是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有力预测指标(张兴贵,郑雪, 2005)。个体在童年期的某些人格特质(比如宜人性和责任性)甚至对其当前乃至十年之后的某些适应指标(包括同伴能力)具有预测作用(Shiner, 2000)。
青少年的孤独感有没有其人格根源呢?或者说,是否某些人格特质更容易导致或能预防青少年产生孤独感呢?研究表明,人格是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Lee, Cai, Qiu, 2014)。Saklofske和Kelly(1986)以艾森克人格问卷为工具考察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外向性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呈负相关,神?质对女性青少年的孤独感影响更强。到目前为止,以“大五”人格模型为基础,探讨人格不同维度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初步假设,“大五”人格的不同维度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在方向和强度上存在差异(H1)。
相比之下,研究者对人际能力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探索。国内外研究表明, 人际关系质量负向预测青少年儿童的孤独感,受同伴欢迎或友谊质量高的青少年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较低(Asher Paquette, 2003)。Buhrmester,Furman,Wittenberg和Reis (1988)从情景依赖性的角度把个体与同伴交往的人际能力划分为五类:情绪支持能力、关系发动能力、直言不满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