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特点及检查(小儿和胎儿).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电图特点及检查(小儿和胎儿)

小儿和胎儿心电图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李自普 小儿心电图 小心电图主要内容 小儿心电图特征及其正常参考值 小儿心电图检查指征 小儿心电图描记注意事项 小儿心电图分析方法 小儿心电图特征及其正常参考值 小儿心电图,特别是婴幼儿心电图与成人有一定差别,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差别也逐渐缩小。 只有系统了解小儿不同年龄组心电图各波形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才能为临床作出比较正确的心电图诊断。 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心率较快 各间期及各波时限较短 QRS波群振幅尤其是心前导联振幅较高 心电轴右偏 T波在新生儿期有一定变化 一、心 率 年龄愈小,心率愈快,心率与年龄增长呈反比。 7天内的新生儿心率较慢,原因: 新陈代谢低、心脏副交感神经较交感神经完善。 青春早期男女心率变化范围有一定差异,12~14岁女孩平均心率较男孩快10次/分钟. 各年龄心率平均值(次/分钟) 年 龄 平均值 出生~1天 127.9 1~7天 116.5 7~30天 146.0 1~3个月 139.5 3~6个月 130.0 6~12个月 124.8 1~2岁 119.2 二、P波 方向:Ⅰ、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Ⅱ、aVF、V5导联多直立,Ⅲ、aVL导联变异较大,V3、V1导联多直立或双向。 电压:不超过0.25mV,但新生儿可达0.21~0.25mV,原因:出生后右房占优势,肺动脉压较高。 P波高耸:右房肥大,如ASD、TOF,PH,PS、TI;低血钾、甲亢、急性或缩窄性心包炎。 P波减低:无重要临床意义,可见于甲低。 时限:随年龄增长而延长,婴儿P波时限0.04~0.07s,儿童0.06~0.09s,原因:左右心房随年龄增长渐增大,心房除极时渐延长。 在小儿P波时限分析中,婴儿超过0.08s,儿童超过0.1s,视为P波时间增宽。 各年龄组P波时间平均值(s) 年 龄 平均值 出生~1天 0.055 1~7天 0.054 7~30天 0.058 1~3个月 0.060 3~6个月 0.060 6~12个月 0.065 1~2岁 0.063 三、P-R间期 小儿各年龄组P-R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随心率增快而缩短。 P-R间期,婴儿≤0.14s,学龄前期≤ 0.16s,学龄期≤ 0.18s。 1~6岁时,P-R间期与年龄、心率有非常显著关系;7~14岁时,P-R间期与年龄、心率的关系已不显著。 P-R间期代表激动从窦房结通过心房、房室连结处、左右束支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P-R间期缩短:房室交界性逸搏、早搏、预激症候群、干扰性房室脱节和交感神经张力增加。 P-R间期延长而P波不宽:Ⅰ°AVB、Ⅱ°Ⅰ型AVB、干扰性P-R间期延长(多见于房早)、低血钾、洋地黄影响、CHD、心肌炎、风湿热、迷走神经敏感。 四、QRS波---心电轴 小儿心电轴与左、右心室壁厚度的比值相一致,年龄愈小,右心室愈占优势,心电轴愈右偏。 初生24h内,额面平均电轴均值为+135.5°,新生儿期心电轴显著右偏,3~6m后婴儿的心电轴均值为+65°。 不正常电轴右偏:1~3m>+140° 3m~14岁> 120° 不正常电轴左偏:1~3m<+20° 3m~14岁< 0° 心脏在胸腔的位置影响心电轴均值 新生儿心脏呈垂悬型,电轴右偏。 随年龄增长,心脏多呈半垂位或中间型,电轴渐向左移。 心脏呈横置型者电轴多左偏。 右室肥厚者电轴右偏,左室肥厚者电轴左偏 RBBB电轴右偏,LBBB电轴左偏。 四、QRS波--- QRS波时间 QRS波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宽,新生儿约0.06s,10岁以内最大值0.08s,10岁以上 0.10s,成人在0.06~0.10s之间。 QRS时间延长:室内传导异常,多见于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室性过早搏动、预激症候群等。 四、QRS波--- Q波 婴幼儿期,特别是3m以内的婴儿,Ⅱ、Ⅲ、aVF导联Q波出现率高,但随年龄增长减少;7~10岁时,Ⅱ、aVF导联Q波出现率稍增高。 3m以内的婴儿,Ⅰ、aVL、V5、V6导联Q波出现率甚低,但随年龄增长出现率增高。 Ⅰ、aVL、 V5、V6导联Q波缺如:常见于室间隔纤维化、前间壁心梗、左室肥厚和不完全性LBBB,亦可见于健康小儿,其发生率4.8%。 四、QRS波--- Q波 Ⅱ、Ⅲ、aVF导联: 3岁 0.6mV;4~16岁0.4mV V4~V5 :3~16岁可深达0.5mV Ⅱ、Ⅲ、aVF 导联Q/R:6m, q为R的60%~120%;以后多30%,偶可达50%。 V5 、V6导联Q/R :q为R的50%,6m 50% 四、QRS波--- Q波 各年龄组aVR导联Q波出现率为54%~76%。 正常婴幼儿右心前导联偶见Q波,V1导联Q波发生率为0.3%,V3导联为1.7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