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与高血压的相关性.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抑郁、焦虑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抑郁焦虑与高血压的 相关性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范军铭 2010.9.25 精神障碍发病情况 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1982 1993、2006) 第1、2次结果: 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情感障碍 第3次结果: 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依赖症 2010年07月24日全国精神疾病预防与康复2010学术交流 会:这项全国大样本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去年6月揭 晓,来自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四省的63000名成年人 参与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约有1.73亿人患有不同类型的 精神障碍,据此估算,成年人群患病率高达17.5%。其中 1.58亿人从未接受过精神卫生专业治疗,不到总数的10% 精神障碍发病情况 精神正常人10% 精神障碍病人15% 精神亚健康者75%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调查普通门诊患者 70%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30%为单纯精神障碍患者 如何识别? 老感觉身体不舒服,做了检查又没病 。 如何识别? 性格明显改变,如一向开朗的人突然孤僻 如何识别? 睡眠突然不好,心情不愉快。 如何识别? 行为怪异,不可理解,不可理喻 如何识别? 老是无故发脾气,想和上级、同事、家人吵架 为什麽患病? 脑结构与精神活动 1.大脑包含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和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 2.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能形成1000多个突触联系,而Purkinje细胞能与其他细胞形成100000至200000个突触联系 3.我们人类脑内就有几万亿至10万亿个突触联系。 科学家首次描绘的大脑皮层接线图 与精神障碍关系密切的几种神经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 兴奋性氨基酸 抑制性氨基酸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GABA) 玩积木实验 抑郁症定义 指一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迟钝为主要三大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常见伴随症状:特别是焦虑、激越、无用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心情压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等,以及失眠、胸闷、头痛、身体游走性疼痛等各种躯体症状。 焦 虑 症 定义: 没有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 (CCMD-3) 病因: 1、躯体疾病及生物功能障碍。(eg: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某些神经递质紊乱) 2、认知过程及思维障碍。 3、应激事件。(长期应激状态更易发) 焦 虑 症 研究显示:焦虑症在一般居民中的发病率为2%-4%。 精神障碍病人中,至少有1/3有某种躯体形式的焦虑障碍,而且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中应激因素增加,心理不适应等焦虑反应势必增多,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焦 虑 症 临床表现: 1、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 2、患者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容易激怒。注意力无法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因担忧严重失眠。肌肉紧张。容易疲劳。 3、惊恐发作,又叫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常看急诊。 抑郁、焦虑对血压的影响 一些前瞻性研究发现焦虑是高血压发生的 独立危险因素 抑郁、焦虑对高血压的影响 Gafarov等在研究焦虑行为对男性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影响时,在对2149名患者随访10~20年后,结果显示42%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高水平的焦虑状态, 焦虑对高血压的影响 发病机制联系 发病机制联系 治 疗 1、抑郁焦虑引起高血压的治疗? a、抗抑郁焦虑后血压恢复正常 b、抗抑郁焦虑后血压接近正常 c、抗抑郁焦虑后血压不正常 2、高血压伴有抑郁焦虑的治疗? a、血压恢复正常后仍抑郁焦虑 b、血压恢复正常后抑郁焦虑减轻 c、血压恢复正常后抑郁焦虑不变 中西医治疗 中药能够直接调整脏腑机能,控制抑郁、焦虑发作,对轻度患者可单独使用中药治疗。 中度以上患者必须配合西药,中西医结合有明显优势,能显著降低西药应用带来的副反应。 * 国外研究表明,25%-30%的急诊病人是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而就诊;在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某个时段中住进精神病院,1/3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