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贫血患儿护理
第一节: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一)小儿造血特点: 1、分为胚胎期造血及生后造血。 (1)?? 胚胎期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卵黄囊): 胚胎第3周开始,第6周减退,第10周时停止。 ②肝脏造血: 胚胎6-8W开始,5个月达高峰,6个月减退。 ③脾脏造血:胚胎8W开始,5个月停止。 ④骨髓造血: 胎儿期第5个月开始,生后2~5周后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 ①骨髓造血: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 婴幼儿全身骨骼均含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故造血的潜在代偿能力差。 5~7岁时长骨中的红骨髓逐渐转变为黄骨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 ②骨髓外造血: 在婴幼儿时期,由于造血代偿潜力小,在发生贫血及感染需要增加造血时,小儿肝、脾及淋巴结恢复胎儿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周围血象出现幼稚红细胞或幼稚粒细胞,称之。 (二)、小儿血液特点: (1)出生时RBC:5~7×1012/L, Hb:150~220g/L; 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1012/L,血红蛋白降至110/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2)WBC:出生时为15~20×109/L,婴儿期为10×109/L,8岁后接近成人。 WBC分类:2次交叉现象。(后图)? 第二节:小儿贫血 一、小儿贫血概述 1、贫血的定义: 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2、贫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6月~6岁HB<110g/L;6~14岁<120g/L; 二贫血的分类: 1按贫血程度分类 贫血的程度: HB( g/L ) RBC (×1012) 轻度: 90-120 3-4 中度: 60-90 2-3 重度: 30-60 1-2 极重: 30 1 : 2 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不足: 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生理性贫血。 2)失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性失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 3)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3 形态分类 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 一 铁的代谢 1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肌红蛋白约3.2% ;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约32%;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 2铁的来源 ◆ 食物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 1.7%~ 7.9% ◆红细胞释放的铁: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全部再利用 3 铁的吸收和运转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吸收途径: 食物铁以Fe2+形式吸收,进入细胞的Fe2+氧化成 Fe3+ ; 一部分与去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形成铁蛋 白(ferritin) →保存在肠黏膜细胞中; 另一部分与肠黏膜胞浆中的载体蛋白→胞外→ 血液→与血浆中转铁蛋白 (trans-ferrin, Tf)结合 →随循环铁运到需铁及贮铁组织;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铁 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 随血循环运送到骨髓等需铁或贮存铁组织 促进铁吸收:还原物质,如Vit C、稀盐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