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docVIP

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

《老山界》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 “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 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学法指导: 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要多观察问题和文章的首尾段。 (明确: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 三、交流互动 1、了解老山界 翻越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万水千山”中的一个,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一些呢?下面请同学们呢从书本中查找信息,并向同学们简要介绍老山界。 第一座难走的山,30里高, 陡峭 山高路远。越城岭 2、面对如此难走的老山界,红军战士又是怎么翻越的呢?请同学们按照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理出红军战士的行踪。 学法指导:时间和地点是记叙文的要素,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可以有效地梳理文章线索。 (投影展示)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山脚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脚—山腰 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山顶 登上山顶以后 山顶—山下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远征难”,翻越老山界的“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困难表现 具体体现 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板书) (学生发言后屏幕核对)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板书:只等闲 不怕) 明确: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 四、揣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乐观的红军战士眼中,老山界上的景色也别具特色。 【重点段落】之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思考: 1、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露宿山腰的所见所闻 2、“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 星星、山峰、四周的山、(身边的战友);高峻奇伟(行军生活艰苦);由上及下,由远及近;比喻。 3、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 比喻 ,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