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doc

痛泻要方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痛泻要方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

痛泻要方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穴位埋线 痛泻要方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排便异常、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属中医泄泻、腹痛范畴。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并与单纯中药治疗比较,获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80例,均来自本院2005年6月以来的门诊病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大便常规、结肠镜检查等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按接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2~58岁,平均38.5岁;病程1~10年,平均7.5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4~61岁,平均39.6岁;病程1.5~11年,平均7.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罗马“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Ⅲ”[1]。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分为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肾阳不足四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痛泻要方,药物组成:炒白术、白芍各30g,陈皮12g,防风10g。随证加味:肝气乘脾型加柴胡12g,枳壳、香附各10g;脾胃虚弱型加党参20g,升麻、山药各10g;脾肾阳虚型加制附片5g,肉桂6g;肝郁脾虚肾阳不足型加柴胡15g,葛根12g,升麻10g,制附片5g。每日1剂,水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2 穴位埋线: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天枢、水道、归来。操作方法:将“2-0”羊肠线剪短至1~3cm长度备用,每次按穴位区厚度选取相应羊肠线一截,用9号一次性注射针头作套管,将0.40×50mm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蕊,将“2-0”羊肠线通过注射针头注入所需穴位内,出针后按压片刻以防出血,无菌胶布固定。15天重复埋线1次。 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和穴位埋线治疗。2组均1个月为1疗程,治疗期间禁用抗生素,并停服影响肝、胃、肠内分泌功能的其他药物,治愈和好转者随访半年追踪观察。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3]:治愈:大便正常,腹痛等其它症状消失;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痛减轻,大便正常性状及其它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3 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后6个月内,治疗组临床治愈、好转的37例中,复发10例,复发率27.0%;对照组相应的32例中,复发12例,复发率37.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4 体会 《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痛泻。”方中炒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柔肝缓急,陈皮理气健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天枢、水道、归来是调理胃肠疾病的常用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天枢,大肠的募穴,水道、归来,其内为肠府,三穴均有调节肠道功能。对以上穴位运用穴位埋线,针的物理刺激和线的分解吸收产生的生物化学刺激,双重作用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两法合用,肝木得抑,脾土健运,其泻自止。 5 参考文献 [1]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2(11):736-738. [2]陈治水,张万岱,危北海.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704-270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收稿日期 2010-11-23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