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孩童之道》教案4-(新版)长春版.docVIP

七年级语文上册-4《孩童之道》教案4-(新版)长春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上册-4《孩童之道》教案4-(新版)长春版

《孩童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3.领悟诗作的内涵,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领悟诗作的内涵,学会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月集》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诗集。就如捷克教授莱斯尼所说:“这部儿童诗集在世界文学上是无以伦比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孩童之道》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诗中的真善美! 二、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 三、朗读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自由朗读,熟读诗歌。 3.分组齐读。 四、整体感知 1.读诗作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 明确:诗中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 2.这首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孩子的憨态为线索 3.诗作以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情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明确: 按照母子情感受的变化可分五个画面: 画面一——无所不能(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画面二——无所不知(孩子知道程式各样的聪明话) 画面三——无所不有(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画面四——无拘无束(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画面五——无忧无虑(孩子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4.伴随着孩子情感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予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明确:慈爱、神秘、美丽 五、品析语句 1.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心灵的最高赞美: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他来自美丽的天国。 2.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明确:表达了泰戈尔对童真的赞美:只有孩子才是最“聪明的”,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充满智慧的话语。 3.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由衷赞美: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都显得暗淡无光,“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指母爱战胜了其他一切力量。 4.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明确:表达了泰戈尔对儿童无拘无束性格的喜爱。 5.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明确:表达了孩童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快乐。只有快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愿快乐永驻心间! 六、主题探究 提问: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多元的,请说说都有哪些? 明确: 1.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崇高礼赞。 2.抒发了孩童对母亲的深挚爱恋。 3.表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4.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充分展现。 5.告诉我们一种孩童的处世之道。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孩童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善良和美好。是真正的童真。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