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性脑病187例临床研究及护理体会
肝性脑病187例临床研究及护理体会摘 要 目的:研究肝性脑病(HE)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方法。方法:对肝性脑病早期症状的临床观察,消除诱因,制订合理而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抢救成功率达到91.44%。结论:及时正确的护理观察和救护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HE的护理水平。
关键词 肝性脑病 临床分析 护理体会
资料及方法
2003年6月~2007年6月收治HE患者187例,均符合第10版《实用内科学》关于HE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31例,女56例。有明确诱因者172例,年龄20~78岁,平均50.2岁。原发病:乙肝后肝硬化112例,酒精性肝硬化15例,胆汁瘀积性肝硬化8例,肝癌晚期34例,其他弥漫性肝病的终末期3例。
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29例,B级62例,C级96例。本组中134例是在院外发病收住院,53例在住院期间内发病。HE分期[1]:Ⅰ期19例,Ⅱ期52例,Ⅲ期44例,Ⅳ期72例。诱因分析:诱因因素依次为:消化道出血59例(31.55%),感染55例(29.41%),饮食不当23例(12.3%),电解质紊乱13例(6.95%),医源性因素11例(5.88%),肾功能不全9例(4.81%),便秘6例(3.21%),饮酒4例(2.14%),原因不明7例(3.74%)。
ICU护理常规:了解自己所管病人,分工明确,互相帮助;所有病人一定要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测量病人生命体征,凡新转入病人首次要测全生命体征并记录最少4个小时;一般病人要置尿管,保留开放,记录每2小时尿量,24小时出入平衡;每日按常规做好晨晚间护理及呼吸治疗,4个小时翻身使病人卧位舒适,严防褥疮;凡有ECG,心导管,上呼吸机,气管切开等特殊监护时,要按各常规护理;所有表格书写要清晰,描写正确,登记及时;保持各管道通畅,静脉输液按每小时入量均匀输入,凡用药物必须遵照医嘱,特殊药物剂量,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另一人核对;交接班要认真无误。
饮食护理: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长时间限制蛋白饮食会加重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可能使血氨含量增高。我们认为在摄入蛋白质的问题上应把握以下原则:急性期首日患者禁蛋白饮食,但短期(4日)禁食不必要;慢性HE患者无禁食必要;蛋白质摄入量为1~1.5g/(kg#8226;日);口服支链氨基酸制剂;蛋白质加双糖饮食可增强机体对蛋白质的耐受;植物和奶制品蛋白优于动物蛋白,前者还可提供纤维素,有利于维护结肠的正常菌群及酸化肠道。昏迷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流汁,清醒后,可逐步增加蛋白饮食。
用药护理:目前认为[2]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安全、可靠,方法简便,效果良好。我们用乳果糖300ml加等量温开水保留灌肠,效果极佳。具体方法是:患者的体位应以先左后右为宜,选择14号乳胶导尿管,灌肠液温度在37~40℃,插管深度应>30cm,让灌肠液能够进入到乙状结肠中段。
结果与体会
通过对本组187例HE患者的早期症状的临床观察,消除诱因,制订合理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抢救成功者171例,死亡16例,抢救成功率91.44%。HE起病比较隐匿,HE的护理与治疗同等重要,护士对高危患者要特别关注精神症状的随时评估,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早治疗,阻止病情的恶化,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10-1711.
2 孔华.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15.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