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魏六朝译经语料引用时几个问题.docVIP

谈汉魏六朝译经语料引用时几个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汉魏六朝译经语料引用时几个问题

谈汉魏六朝译经语料引用时几个问题关键词: 汉魏六朝译经;《大正新修大藏经》;语料引用 摘要: 汉魏六朝是汉语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翻译佛经作为此时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已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引用和研究。在引用和研究汉魏六朝译经语料时,学界多以《大正新修大藏经》为版本依据。具体考察目前有关研究成果,发现在上述译经语料引用中存在轻信题署、忽略版本异文、轻信不当断句三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或轻或重地影响了研究结论。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3-0049-04 在汉魏六朝的传世典籍中,翻译佛经占有很大比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已注意到它在汉语史研究中的特殊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学者们对这些译经的小范围征引到直接以译经语料为研究对象撰写专著,译经语料的鉴别也跟中土文献的辨伪一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利用译经来从事汉语史研究时,多采用《中华大藏经》尤其是《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①。虽然它们较古版大藏经多有改进,但美中仍存不足。如《大正藏》虽有圆点句读,但非新式标点,不能准确显示语句的语气、语义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等〔1〕,且时有误断;题署等也有讹误。因而学界在征引《大正藏》汉魏六朝译经时就难免出现问题,其主要体现为:轻信题署;忽略版本异文;轻信不当断句。 一、轻信题署 《大正藏》几乎在每部经名下都题译者、翻译年代,有时甚至标出翻译地点。由于历朝有关记载存在不少讹误,《大正藏》以讹传讹,年代、译人错题的情况不在少数,研究者又往往疏于对佛经材料真实性的鉴别〔2〕,直接拿来就用。如《释摩男经》被误作后汉支谶译、《撰集百缘经》被误题为吴支谦译、《昙无德羯磨》被误题为曹魏昙谛译等。误题后的译经,语料年代往往会被提前,如《昙无德羯磨》就被当作三国语料,其中“尔许”的组合运用也被作为首见例来印证“尔许”中的语素“许”指代义的演变途径为“感染生义”〔3〕。年代舛讹,立说的基础自然会受到影响。诚如方一新先生所言:“这在早期利用佛经者当中是屡见不鲜的。以失译经为例,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分别功德论》、《佛说奈女祗域因缘经》等译经,传世《大藏经》或附后汉录,或题后汉安世高译等,研究者往往径直当作东汉佛经来引用,这其实是有问题的。”〔2〕 再如,董琨先生认为,汉魏译经已见副词“就”,所举例证是误为东汉支曜译的《阿律念八经》:“所身患己舍,得利就无为。”〔4〕《阿律念八经》在《出三藏记集》中是归入失译之经的,后被《开元释教录》误作东汉支曜译,今附西晋录。 又如,魏培泉先生认为,动量词的最早出现时间还可上推到东汉,“例如佛经的动量词常用反(返),也常用过,而这都已见于东汉”〔5〕。其中关于“过”,魏先生引了如下两例证: (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当昼夜各当三过稽首。(后汉安世高译《舍利弗悔过经》,T24n1492p1091a3-4)② (2)于是迦叶如来,便出广长舌相,以覆其面上及肉髻,并覆两耳,七过舐头,缩舌入口。(后汉康孟详译《兴起行经》卷下,T04n197p173b2-3) 其实此2例均出自失译经。《舍利弗悔过经》在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撰出经律论录》中是归于西晋竺法护译经的〔6〕。《兴起行经》非康孟详所译,更非东汉译经。据方一新先生的考证当是:最早也在三国,有可能晚至晋代③。所以,在确切的东汉译经中,实未见动量词“过”。 3)祗域善能分别一切音声,即言语使回还:“此非死人。”……示其父母诸亲语言:“此是轮上嬉戏,使肠结如是,食饮不消,非是死也。”(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奈女祗域因缘经》,T14n553p898c19-23) (4)为如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东汉安世高译《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T15n604p181a19-b3) (5)诸比丘,若以弹指间念此诸想之事,皆为精进行,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况能多行?是故可念行法想。(东汉安世高译《禅行法想经》,T15n605p181c4-7) 对于《佛说奈女祗域因缘经》、《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学界倾向于不作东汉译经,故其余各家均未采用,而《禅行法想经》的译人亦存争议。许理和先生曾认为:“根据早期的题记或序跋可靠地归属于这位中国佛教的先驱(世高)的译经只有四部:《人本欲生经》、《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10〕许先生此言固然保守些,不过吕澂先生同样认为《禅行法想经》、《转法轮经》、《五阴譬喻经》、《佛说法受尘经》四部是否为世高所译,尚有争议〔11〕,史光辉亦持此意见〔12〕。 汉魏六朝时期的翻译佛经,虽以数量宏丰、口语性强而成为中古时期弥足珍贵的语料,但译经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