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侧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缺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颞侧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缺损

颞侧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缺损[摘要]目的:探讨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颞侧设计眼轮匝肌为蒂的皮瓣,将皮瓣向内推进或旋转1800修复睑缺损区。结果:7 例眼睑缺损修复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比局部或皮下蒂组织瓣易于移转, 修复后外形满意且供区隐蔽,是修复眼睑缺损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皮瓣; 眼轮匝肌; 眼睑缺损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1542-02 Repair of eyelid skin defectusing temporal flap pedicled with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YAO Yuan,SUN Yang,ZHOU Yu (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tial of Hefei,Hefei 230061,Anhu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ew method for repairing of eyelid skin defect us ing the temporal flap.MethodsFollowing on the size of eyelid defect to plan a temporal flap pedicled with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to repair the defect.ResultsAll the 7 patients were satis fied with the effects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Temporal flap pedided with the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is easier to transplant or get good shape.It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eyelid defect. Key words:flap;orbicularis oculi muscle;eyelid defect 眼周的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应用远位皮瓣及游离皮片移植修复, 由于移植组织颜色的差异, 多不能取得令人满意效果[1-2]。应用扩张器皮瓣修复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但住院时间长及较高的费用是其缺点。2006年~2011年, 笔者应用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移位修复眼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7 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4~69岁。皮瓣最大面积3.0cm×1.5cm。修复部位:上睑部4例,下睑部3例。病因包括:烧伤或创伤后瘢痕3例,色素痣2例,基底细胞癌1例。 1.2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21岁。右上睑黑毛痣。切除后上睑缺损约2.0cm×1.5cm大小,切取左颞部皮瓣以眼轮匝肌为蒂旋转180°修复上睑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效果良好,供区瘢痕不明显(见图1~3)。 2手术方法及步骤 2.1 显露创面:切除病变组织或松解瘢痕,充分显示需要修复的创面大小。 2.2 设计皮瓣:根据眼睑缺损面积的大小、位置和形状,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部长型皮瓣,皮瓣的切口尽量与鱼尾纹走行方向相一致。 2.3 皮瓣形成:沿切口线切开皮瓣,自浅筋膜层掀起,此时应注意勿损伤面神经的额支,若皮瓣较大或切口位置较低下者还要注意勿损伤面神经的颧支,皮瓣可以形成岛状,皮瓣蒂部要与眼轮匝肌紧密连接,以保证其血运。 2.4 皮瓣转移:将皮瓣推进或旋转180°或经过皮下隧道引入到缺损部位,修复缝合并包堆、包扎,术后1周拆线。 3结果 本组获得随访6 例, 随访时间3个月~4年。供区瘢痕不明显, 睑裂无变形、移位,与面部的皮肤色泽接近, 效果满意。 4讨论 眼睑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不仅要修复缺损,而且还要恢复功能,这就要求移植组织的弹性、色泽、质地和厚度与眼睑部的皮肤相似或相近,因此以局部皮瓣或临近皮瓣转移为最佳选择[3-4]。采用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宽度常受限制,并且颜面部瘢痕增生较明显,严重影响美观[5]。 解剖证实眼轮匝肌宽而薄,分布广泛,位置表浅,存在多元血供。营养眼睑的动脉除在眼睑浅部组织中形成一个自由吻合的动脉网外,还在眼睑深部组织中形成三个动脉弓,各动脉弓又发出许多细小的分支分布到眼轮匝肌、睑板和结膜,这些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睑板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