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韝-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说韝-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韝-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說“韝” 劉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一 說到“韝”,要從《說文》的有關說解說起。 《說文·韋部》:“韝,射臂決也。”又《說文·韋部》:“鞢,射決也。”《說文》“韝”、“鞢”兩字相鄰,說解文字亦相近。清人早就指出,“韝”字訓釋“射臂決也”中的“決”乃是涉“鞢”字訓釋“射決也”而誤的錯字。 《文選》卷四十一《李陵答蘇武書一首》有“韋韝毳幕,以禦風雨”句,李善注引《說文》謂:“韝,臂衣也。”可見今本《說文》韝字訓釋“射臂決也”中的“決”,很可能就是“衣”字之誤。 《玉篇·韋部》:“韝,古侯切,結也;臂沓也。”《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兵部》八十一“射捍”條下引《說文》謂:“鞲,射臂?也。”由此,又可知今本《說文》“射臂決也”的“決”也有可能是“沓”或“?”字之誤。按“臂沓”即“臂?”,在古漢字中,“沓”及從“沓”的字大都有“冒”、“蒙”的意思(《集韻·合韻》:“?,冒也。”),所謂“冒”、“蒙”就是今日常言的“套”。說到“沓”、“?”與“套”的關係,可以舉《說文》對“?”和“錔”的說解為證。《說文·手部》:“?,縫指?也。一曰韜也。”段玉裁《注》謂:“縫指?者,謂以針紩衣之人恐針之栔其指,用韋為箍,韜於指以藉之也。”王筠《说文句讀》云:“?,要皆套物之物,故通其名。?,今謂之套。”此“?”即今日縫紉時所用之“頂針”。不過今日的頂針一般用金屬製成,與《說文》所說最早用皮革製成的“?”不同。目前已知考古出土的“?”也都是用金屬製成的,如遼寧瓦房店馬圈子漢墓出土的銀頂針和遼寧北票房身晉墓所出的金頂針即是(見圖一:1、2)。又《說文·金部》:“錔,以金有所冒也。”“錔”是金屬套,《史記·魯周公世家》:“郈氏金距” 裴駰《集解》引漢服虔曰:“以金錔距。”所以王筠《說文句讀》謂:“是知古所謂錔,即今所謂套也。” 1、大連市馬圈子漢魏晉墓地考古隊《遼寧瓦房店市馬圈子漢魏晉墓發掘》,《考古》1993年1期,圖版伍:6,線圖見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50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2、陳大為《遼寧北票房身村晉墓發掘簡報》,《考古》1960年1期, 圖版參:6右,線圖見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507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圖一 從語言學上看,“沓”、“冒”、“韜”、“套”幾個字都有“冒蒙”、“套合”的意思,應該是一組同源詞。 概括地說,“韝”就是指射箭時為防止弓弦磨破衣袖或皮膚,同時也為讓手臂活動更為方便而在手臂上戴的套袖。在古書中,“韝”除了用於指射箭時戴的套袖,還可以指以下幾種套袖:1、幹活時為手臂活動方便,同時也為防止弄髒衣袖所戴的套袖;2、作為一種服飾的套袖;3、架鷹時戴的一種套袖。這幾種套袖雖然都可以稱為“韝”,但其用途卻大為不同,形制和質料也偶有差別。除此而外,古書中的“韝”字還用為以下兩個義項:1、指皮革制的鼓風囊;2、指給馬等牲口套上鞍具。鼓風囊的形狀與套袖有類似之處,馬鞍的形制和作用與套袖也有可比性,加上給牲口套上鞍具有“套”這一動作,所以這兩個義項與上邊所引“韝”字用為“套袖”的義項之間,顯然存在著意義上的聯繫。 《漢語大詞典》對“韝”字的解釋為:“臂套。用皮製成。射箭、架鷹時縛於兩臂束住衣袖以便動作。”《漢語大字典》的解釋為:“臂套。用皮製成,射箭、架鷹時套在左臂,或套於兩臂,束衣袖以便動作,婦女亦用以為裝飾。”按兩書對“韝”字的訓釋非常接近,可以看出其承襲的痕跡。但兩書對“韝”字的訓釋都不夠準確,甚至還存在著問題。首先“韝”並非全為皮制,古代的韝有許多為錦制的(論證詳下),就難以概括其中。其次無論是射箭還是架鷹,都只在一隻臂上套上套袖,一般射箭時套在左袖,架鷹時套在右袖,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右手比左手更為有力。射箭時用右手拉弓,將套袖套于左臂,以防引弦或縱弦時弓弦磨破衣袖或皮膚,也防止衣袖有所羈絆,因此通常不存在“縛於兩臂”或“套於兩臂”的情況。在架鷹時,一般也是以套在右袖為主,“架鷹時套在左臂”只是變例。另外僅用“束住衣袖以便動作”來概括“韝”的用途,似乎也不完備。尤其是《漢語大字典》將“婦女亦用以為裝飾”的“韝”與射箭和架鷹的“韝”放在一起解釋,更是不妥。因為婦女戴的“韝”是服飾的一種,並不是用皮革製成的。 作為射箭時用的“韝”,在古書中有多個異名。《周禮·夏官司馬·繕人》說:“繕人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抉、拾。”鄭玄注:“鄭司農云:‘抉者,所以縱弦也。拾者,所以引弦也。’《詩》云:‘抉拾既次。’《詩》家說或謂抉謂引弦彄也,拾謂韝扞也。玄謂抉,挾矢時所以持弦飾也,著右手巨指。《士喪禮》曰:‘抉,用正王棘若檡棘。’則天子用象骨與?韝扞著左臂裏,以韋為之。”《儀禮·鄉射禮》:“司射適堂西,袒、決、遂,取弓於階西,兼挾乘矢,升自西階。”鄭玄注:“遂,射韝也,以韋為之,所以遂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