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河下游河道两次历史性大转折及其意义.PDF

论黄河下游河道两次历史性大转折及其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黄河下游河道两次历史性大转折及其意义.PDF

水   利   学   报  2001 年 7 月 SHUILI   XUEBAO 第 7 期 文章编号 : (2001) 论黄河下游河道两次历史性大转折及其意义 许炯心1 ( 1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 人类历史时期以来 , 黄河下游发生了两次历史性大转折 , 第一次为两千多年前战国中期全面筑堤使黄 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 第二次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类过量引水使黄河下游成为人为季节性或人为萎缩性河流. 本文分析第二次历史性大转折的成因、过程和影响 , 目的在于寻找解决面临的严峻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 黄河下游 ; 历史性大转折 ; 河床演变 ; 防洪; 地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TV8821 ; TV147       文献标识码 : A 进入 70 年代以来 ,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河流域发生了明显的水沙变化 , 径流量 和泥沙量都显著减少. 对此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 . 1972 年黄河下游开始出现断流. 特 别是 1987 年至今 , 黄河处于来水偏枯的周期 , 与人类引水激增相叠加 , 使得 90 年代以来河道断流加 剧. 可以认为 , 黄河下游的水文泥沙和河道演变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 这一变化将会对黄河流域和下 游河道的治理方略及实施措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黄河下游正在向季节性或萎缩性河流转化, 可以 称之为“人为季节性或人为萎缩性河流”. 人为季节性或人为萎缩性河流在水文学上的本质特征是 , 长期处于低流量、超低流量的状态下运行 , 并且季节性地发生河流干涸. 虽然可以通过人为调控措 施 , 缓解断流的发生 , 但泄放的流量很小 , 并不能改变上述本质特征. 自80 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 3 径流的减少 , 一方面与降雨偏少有关 , 但 80~90 年代每年高达 300 亿 m 左右的人类引水量 , 无疑是 径流大幅度减少的主因. 气候的随机变化固然可以使未来流域降水增多 , 但人类用水量却不能显著减 少 , 若不能实现大规模引江入黄 , 则黄河在很长时期内无疑仍将处于低流量状态. 我们认为 , 由天然常流河变为长期以低流量、超低流量运行并发生河道干涸的人为季节性或人为 萎缩性河流 , 这是人类历史时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所发生的第二次历史大转折. 第一次历史大转折则 ( ) 发生于战国中期 ,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普遍筑堤, 使冲积扇上自由分汊、分流的天然河道 非地上河 , 逐渐淤积抬高而转变为地上河. 本文将对这两次历史性大转折及其意义进行讨论. 1  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第一次历史性大转折 黄河自河南孟津由处于地壳抬升区的高原和山地进入地壳沉降区 , 以自身所挟带的巨量泥沙, 塑 造了广阔的草原.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 , 黄河下游河道属于黄河大冲积扇上的分汊河道系统 , 各股汊 道分流入海 , 并可自由摆动 , 当时的河道并非地上河. 目前对筑堤以前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