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麻的综述
天麻的研究限现状与展望
中药资源与开发班
学号:200904080115
姓名:王志国
摘要 介绍天麻的研究现状,在系统调研有关天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对其人工栽培历史及其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天麻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天麻;天麻素;开发利用;综述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strod ia ela 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性平,味甘。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能。主治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本文就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成分、药理药效以及今后天麻的开发与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天麻栽培历史及其栽培
虽然天麻生长习性独特,而且历代古籍中队天麻生长发育、形态方面的记载也比较薄弱,但天麻在我国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天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功效为“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自此后有关天麻的记载的医药类专著颇多,但对天麻的药效记载最为详尽的应首推《本草纲目》,概述到:“赤剑辛,温,无毒。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消痈肿,下肢满,寒疝下血。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助阴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最早记载天麻与蜜环菌关系的论述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皆由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不相连,但以气相属耳”。天麻人工载接地历史仅有几十年,然而其发展的速度却很快。世界上只有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以及前苏联远东地带出产天麻,但产量以中国最多,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吉林、台湾和西藏等地。20世纪 70年代以前, 天麻的供应主要是依靠野生资源, 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也是造成野生天麻产量逐年减少的重要因素, 最终导致供求关系锐化; 直至 20世纪 70年代, 人们揭示了蜜环菌与天麻生长之间的微妙关系, 且进行大面积种植才缓解了这一供需矛盾。然而, 因长期采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方法, 致使种茎再生能力慢慢退化; 到 20世纪 80年代末又出现了天麻的生产下降, 经分析得出天麻产量下降原因的关键点在于天麻萌芽率太低。针对这一问题有关专家提出, 在天麻进行有性繁殖前必须制出优良的萌发拌生菌, 但在萌发菌的制作过程中污染现象以及成品菌存放过程中易软化霉烂的性质而导致天麻萌芽率低的问题, 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目前介绍较详尽的是用萌发菌树叶袋式三级菌种制作技术来提高天麻的萌发率[ 2]然而天麻产量下降, 不仅由于萌发率低, 天麻的腐烂现象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于天麻腐烂问题, 张世林[ 3]认为与天麻的生理功能失调、杂菌污染、环境不适宜以及机械损伤等有关。众所周知, 如果种子质量好, 在特定条件下其萌芽率一定也高。由于天麻无根无绿色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必须同化蜜环菌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所以影响其生长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只要人工有效地控制温度、湿度, 根据天麻这一独特的生理习性, 采取搭架分层栽培方式[ 4]进而既可使单位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又可有效地提高其萌芽率。
天麻的栽培技术
天麻按品种可分为4 种: 乌天麻、 青天麻、 红天麻、 黄天麻(草坪天麻)。乌天麻、 青天麻个肥大、 坚实、 药性强、 质佳。红天麻质量次之, 但产量高。黄天麻质差。按生长可分野生和家种两种。
天麻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天麻无性繁殖技术操作简单成熟, 为目前天麻人工栽培广泛采用。但无性繁殖方式存在一大问题: 经过三代以上便明显表现出减产降质的退化现象, 容易产生病害,影响天麻生产产量。有性繁殖的繁殖系数高,可以利用杂交优势技术的难度也较大, 科技人员通过攻关,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对天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起到变革性的推进。20 世纪80 年代一批科技工作者围绕天麻生长发育尤其是有性阶段的基础理论研究展开关。徐锦堂等分离、 筛选、 鉴定出紫萁小菇( Myc ena osmundicola Lange) 等小菇属真菌与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并揭开了困惑科学界多年的天麻在种子萌发阶段与紫其小菇、 无性繁殖阶段与蜜环菌先后共生完
成生活史的秘密[ 5]。在此基础上,天麻的有性繁殖生产技术、 天麻杂交生产技术得以展开并运用于生产实践[ 6]。天麻多代无性繁殖退化而严重阻碍天麻生产的难题解决有了突破性进展,天麻人工栽培技
术迅速提高,天麻的供应由传统依赖于野生麻转向人工栽培麻。
尽管天麻的有性繁殖及杂交技术研究已达到实用水平,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真菌对天麻种子萌发的协同作用不是很清楚, 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因萌发菌而严重影响有性繁殖产量。长期坚持天麻杂交技术研究的王绍柏等人报道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