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合主义、国家与工会一
台灣勞工運動 Taiwan Labor Movements 報告人:馬財專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 E-mail:labtma@ccu.edu.tw 106年度教師專業成長研習勞動教育:自主的勞動關係 地點:國立台南一中 工會組織發展脈絡 (一)自主性工會的形成:勞工抗爭的方式已由過去個 別的爭議模式,轉變為集體抗爭的趨勢,戒嚴令 的解除及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修改,使勞工獲得團 結權、協商權與爭議權之「勞動三權」。 (二)階級意識的凝聚:伴隨著勞工階級集體力量的凝 聚。過去由政府或資方所控制的體制工會,受到 勞工階級的質疑,自動轉為維護勞工權益的自主 性工會。因此,解嚴前後工會性質的轉變趨勢, 是由非自主性工會朝向自主性工會發展。 工會組織發展的沿革 (一)解嚴後民間社會的自主性工運力量逐漸發展,對於政 府的工會政策構成新的挑戰。 (二)從體制外工會發展加以觀察,由最早的勞資爭議自救 會逐漸蛻變為協商組織,雖然區域性聯合組織在特定 程度上仍帶有政治性色彩。 (三)體制外工會聯合組織的形成,希望藉由「聯合組織」 來擴大組織規模及凝聚更大的談判力量,對資本部門 及政府構成壓力。中央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對於自主性 工會的態度,也由早期視為「違法」或「非法外力」 ,逐漸改為較中性的管理。 統合主義、國家與工會 一、統合主義與工會的關係 (一) 臺灣統合主義架構的形成 從臺灣的工會組織與政府的勞工政策而言,國民黨在主導工會運作上扮演重要的關鍵。 黨政關係研究方面,國民黨過去透過在行政、民意機關中設立政治小組、政治綜合小組、黨團「平行」黨組織(parallel organizations)的方式,使黨的政綱政策能夠透過黨團或從政黨員加以貫徹。 (二)1970年代絕大部份新成立之工會,皆由黨政策 組成之職業工會。最後,1987年的分期與解嚴 後的威權轉型有關,從威權轉型開始才有許多 「自主性的工會」,如產業工會,工運團體逐 漸奪取體制內工會的領導權等情形出現。 (三)黨國在1987年以前雖有對工會組織策略的調整 ,不過就威權統合制度的特性影響並不太大, 基本上還是以政黨統合的嚴密控制為主。 (四)臺灣統合主義架構的形成,主要透過將勞資部 門納入組織體系的控制,一方面防止社經部門 自主性組織的出現及跨部門的串聯動員,形成 自主性工會凝聚上的限制; (五)此外,黨國的控制與介入。經歷國民黨改造運 動之後,一個以黨國高度支配的「顯明的統合 主義」已經相當完整。 (一)臺灣「勞動體制」的形成,具有「統合式工會 」之雛形,此種「統合體制」的形成,是延 續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經驗,並在考量勞工階 級的重要影響力等因素下,在高度工業化之 前就已建立完成。 (二)臺灣統合主義的特殊性,是在於其建立時的考 量─政治面因素大於經濟面的考量,體制的政 治控制與政治動員亦大於勞資利益協調的功能 。 而關於統合體制與工會組織的關係方面,多數研究多由國內外政經環境所影響下的發展策略 與協商制度(如團體協約)進行討論。 說明在「攏絡性的統合政策模式」、「勞工的統合主義」下國家政策有利於國家安定與經濟發展;工會組織等制度之建構,還是在「統合性的政治關係」 的框架下所形成的關係脈絡。 國家與工會的關係成為統合主義與國家機關/工會組織體系間互動的關係:(一)國家(政府或政黨)機關如何介入工會組織部門,影響工會組織運作?(二)工會組織部門又經由怎樣的管道(策略),影響國家制定對自身有利的政策? 「國家的優勢」確為臺灣政經體制的特徵,由此型塑出「國家機關居核心,資本部門次之,勞工部門最低」的結構圖像 ;各種政策的制定,同時,表現出「由國家主導」的自主性。 在相關法律的規範下,臺灣的勞動團體組織架構,均具有「國家認可的代表性壟斷」、「強制入會」、「單一壟斷」、「階層秩序」等形式特徵。而此統合架構在政經體制的作用,主要作為政治動員與政治控制的機制 。 國家機器透過政策指導經濟資源的分配,使得國家與資本部門間,形成「國家官員(黨國官員)與個別資本家間利益/忠誠交換的特殊關係」。最後形成國家機關/工會組織/一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