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手术切口取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的效果比较 - 实用中西医结合
不同手术切口取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的效果比较
闫超1 阴小龙2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 咸阳712046;2西电集团医院 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和“L”型切口取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分别采取外侧小切口与“L”型切口治疗的48例跟骨骨折术后行钢板内固定取出的患者,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切口组(A组)甲级愈合率为95.83%,切口愈合时间为(12.87±1.596) d,未出现切口并发症;“L”型切口组(B组)甲级愈合率为84.33%,切口愈合时间为(16.45±2.963) d,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小切口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L”型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在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物取出中效果显著,创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切口并发症少。
关键词:跟骨骨折术后;外侧小切口;“L”型切口;切口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足部骨折的80%,其中85%~90%为关节内骨折[1]。临床上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多采用外侧“L”型切口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但“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多而复杂,其中手术切口的软组织并发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2]。取钢板内固定物时同样会面临此类问题,特别是初次手术出现切口并发症的患者,二次手术时更需慎重。临床上大家往往只重视初次手术技巧,对于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取钢板内固定物的研究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外侧小切口与“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物取出时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跟骨骨折术后行钢板内固定取出的患者48例。纳入标准:(1)均为闭合性骨折后愈合病例;(2)均为外侧“L”型切口甲级愈合;(3)达到骨折愈合标准,术后8~14个月,平均12个月。排除标准:(1)有糖尿病病史;(2)有周围血管疾病病史。根据切口不同分为小切口组(A组)24例(24足),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8~55岁,平均40.5岁,吸烟者3例,致伤原因:坠落伤17例,交通伤5例,扭伤2例;“L”型切口组(B组)24例(24足),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0~50岁,平均36.6岁,吸烟者2例,致伤原因:坠落伤15例,交通伤8例,扭伤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充分查体,完善跟骨侧位及轴位片,明确骨折及软组织愈合情况,确定钢板及螺钉型号、大小,备好配套器械,吸烟患者禁烟[3]。
1.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取健侧卧位。B组:取原手术切口“L”型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 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达足背和足底皮肤红白线交界处、沿皮肤交界向前,呈“L”形,末端至第5跖骨底,用手术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向足背锐性剥离皮瓣逐渐显露钢板及螺钉,取出内固定物。A组:术前患者摆好体位,将铁网格放在跟骨外侧,C型臂透视定位,根据铁网格 显影图像判断钢板及所有螺钉的位置,在其相应的格子上方直接用标记笔在皮肤上标记。术区消毒,铺巾,上气囊止血带,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 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达足背和足底皮肤红白线交界处,长约5 cm,均全层用手术刀直达钢板锐性切开,但不能用电刀切开[4],显露部分钢板及钉帽,再根据螺钉体表标记点取3~4个长1~1.5 cm刺孔,用弯钳分离皮下组织及筋膜,显露剩余钉帽,依次取出螺钉,最后取出钢板,所有患者检查无误后双氧水、盐水冲洗伤口,在无张力下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伤口适当加压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应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给予活血、消肿对症治疗,术后伤口定期换药,14~16 d视情况拆除缝线。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伤口定期换药,观察并记录切口的愈合情况、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切口愈合标准判定:(1)甲级愈合:切口直接愈合且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2)乙级愈合:切口有炎症反应,出现红肿、渗出、皮缘裂开等,经加强换药后切口延期愈合;(3)丙级愈合:切口出现皮缘坏死,感染化脓,经切开引流,加强换药或植皮后愈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