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施安昌、孟宪钧、冀亚平、胡海帆、仲威、刘心明、卢芳玉。
引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明最多的国家,传拓技术就是其中重要发明之一,由此而产生的碑帖拓本(或称拓片)是承载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一千四百年来,拓本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艺术。
由于天灾人祸,唐、宋、元三代传拓的拓本,幸存者寥若晨星,尤足珍贵。碑帖拓本拓制时间有早晚之别,保存的内容有完残多寡之异,原刻石与器物亦有存佚之殊,存在的形式有整幅拓本和剪裱本之别,文字种类有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之分别。为了加强对碑帖拓本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确定碑帖拓本的级别是十分必要的。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所记述的碑帖拓本藏品定级的文件精神,并遵循碑帖拓本鉴别的“三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全国各地所存碑帖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主要是1949年以前传拓的历代碑帖拓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碑帖拓本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碑帖拓本的级别。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碑帖拓本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拓本
指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刻石或器物上棰印其文字和图画后所得到的墨本。拓本因刻石和传拓时间的早晚及拓工优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
2.2 碑刻
记述人物与事件的石刻文字总称。包括刻石、碑碣、墓志、塔铭、经幢、造像、画像、石阙、摩崖、买地莂、石经、建筑物附属题刻等。石刻文字始于先秦。
2.3 刻帖
又称法帖,将前人墨迹摹刻上石或上木,传拓后供人们效法临习的书法范本。刻帖始于唐代,有丛帖和单帖之分。
2.3.1 丛帖
又称汇帖、套帖。指一个人的多件书法作品或多个人的书法作品汇刻传拓成册的刻帖。
2.3.2 单帖
指一个人的一件书法作品的刻帖。
2.4.3 重刻本
因原碑帖损坏或亡佚,依据墨迹或原石拓本重新摹刻的拓本。重刻时增刻题记,注明重刻时间及缘由。
2.4.4 翻刻本
也称覆刻本。按照原石拓本摹刻棰印的拓本。翻刻本多无题记。
2.4.5 补刻本
原石不全,依原石拓本或墨迹摹刻补全后棰印出来的拓本。补刻本多为刻帖。
2.4.6 初拓本
碑帖镌刻以后初期棰印的拓本或者古碑出土后初期棰印的拓本。
2.4.7.1 朱拓本
用朱砂或其他红色棰印的拓本。
2.4.7.2 蓝拓本
用蓝色棰印的拓本。
2.4.7.3 朱墨拓本
用红色和墨色两种颜色棰印的拓本。
2.4.7.4 多色拓本
用三种以上颜色棰印的拓本。
2.4.8.1 蝉翼拓
拓工精细墨色极淡而均匀如蝉翼的拓本。
2.4.8.2 乌金拓
墨色浓而发亮的拓本,以清代御制墨拓本为典型。
2.4.9.1 题签
书写或贴在拓本封面上或内叶标明拓本名称、刻石时代和传拓时代的签条。
2.4.9.2 题跋
学者或藏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等,统称题跋。
2.4.9.3 批校
对拓本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拓本镶边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拓本和有关资料,对底本文字、书法进行核勘,记写于镶边或墨纸上,谓之校。
2.4.9.4 释文
将碑帖拓本中的草书、篆书或隶书字形用楷书重新写定,称作释文。释文通常用泥金或朱、墨小楷注写在字旁。
2.4.9.5 观款
观看拓本的人记录自己和同观者的姓名、观看的时间、地点的文字称为观款。
2.4.10 整幅本
未经割裱的整张碑刻拓本。
2.4.11 剪裱本
按照碑文文字顺序和一定行款剪裁并装裱成册的拓本。
2.4.12 孤本和稀见本
如果某种碑帖只有一件拓本传世,该拓本即为孤本;如果某种碑帖仅有少数几件拓本传世,这些拓本均可称作稀见本。
传世只有一件的碑帖拓本为孤本;传世仅有少数几件的碑帖拓本称作稀见本。
孤本指该碑帖世传只有一件的拓本。如果该碑帖传世只有少数几件拓本则属稀见本。
2.5 三性原则
三性是指碑帖拓本所具有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性原则是指碑帖拓本定级标准以是否具有三性价值作为依据。历史文物价值的评定侧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