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成效与未来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捌成效与未来发展

PAGE PAGE 67 臺南市玉井國民小學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教育局承辦單位:臺南市立玉井國民小學102學年度推動創新教學暨發展教學模組母語結合傳統藝術 臺南市玉井國民小學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教育局 承辦單位:臺南市立玉井國民小學 102學年度推動創新教學暨發展教學模組 母語結合傳統藝術-玉井國小 廣東獅 目錄 編號 內容 頁碼 壹 舞獅概說 1 貳 發展架構 5 參 教學活動設計 10 肆 廣東獅陣基本套數練習 30 伍 鑼、鼓、鈸陣教學 35 陸 綜合練習—獅子與鑼、鼓、鈸的搭配 38 柒 戲獅鬥喙鼓台詞 42 捌 成效與未來展望 64 壹、舞獅概說: 一、歷史與傳說 在廣州五羊城公園博物館,陳列了一件近二千年出土古物,名字叫「年獸」,其形像酷肖一頭獅子,前額有角,據記載古代瘟疫流行,死人無數。一頭獨角獸出現後,瘟疫隨之而消失。此後,民間每逢秋收後或節日等,配合九鑼大鼓,到各家門前舞動,以作辟邪。以上乃南方獅起源傳說之一。 另一傳說版本:古代唐明皇做夢時,夢見民間在慶典之日,舞動一頭類似獅子野獸、顏色悅目,配以八音鑼鼓等,於御前表演。夢醒之後,唐明皇命令下人照樣仿製,再作演出,故後人將獅子稱為「醒獅」。 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據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會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面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獸皮,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後來經過文化交流,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併隨來。 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只能局限於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於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製成假獅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張開大口的外型,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馴,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自此之後,便展開了民間舞獅的出現。 最早有關舞獅記載,出現於三國時期魏國,北魏期間,人們於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遊行隊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因此,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南北朝之後,其他鳥獸舞逐漸被淘汰,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 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隋朝更流行鳥獸舞,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到唐代,無論在宮廷、軍營及民間,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而最具規模者,要算一種名為「五方獅子舞」,此種舞蹈以四人一組,分居東、南、西、北、中五方,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彩衣,頭紮紅巾,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表演各種舞蹈姿勢,場上擂動大鼓,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高唱胡人歌曲,圍繞五頭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偉大,氣氛熱鬧。 明代開始,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獅子製作有所突破,政用拱斗抬樑,替換中間柱子,形態更像一隻獅子,揮舞動作有所改變,活動自如,獅隊更能歡暢舞動。 清朝舞獅風氣也盛行,而引獅者會穿上彩衣,手執繩子,繫上一個五色耍球,引領獅子起舞,清末民初,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開始傳至國外,成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項目。 二、台灣獅與廣東獅 ? 臺灣舞獅的類別,依民間實際使用狀況,最普遍的是臺灣獅及廣東醒獅兩大類。臺灣獅與廣東醒獅有截然不同的造型、舞法、配樂與背景,說明如下表: 1.在造型上 醒獅獅頭有一古獨角,稱「髻」,台灣獅則無。醒獅獅頭為全圓體,華麗花俏;台灣獅頭僅半圓體、面貌威猛,頭頂大多畫八卦圓形,又稱「八卦獅」。 2.在舞法上 醒獅以特技高椿表演為主,生動花俏。台灣獅則以地面上的手法腳法為主,武術的成份重,較威猛。醒獅頭尾兩人一樣吃重,乃合力表;台灣獅則以獅頭為主,獅尾僅陪襯而己。 3.在配樂上 台灣獅節奏簡單,粗獷有力;醒獅節奏則較輕快花俏。 4.在背景上 醒獅於光復後,漸傳入台灣,慢慢才流行;台灣獅在明清時已隨漢人移民傳入台灣社會,成為民間生活的一佔部分。 三、廣東獅裝備介紹 舞獅要舞的好,另一個重點就在於鼓、鑼、鈸的配合。舞獅的快、慢、輕、重及表情都需要鼓、鑼、鈸的配合(俗稱後場音樂或簡稱後場),尤其是鼓,舞獅者常說:鼓聲是舞獅當中的靈魂,就可見一斑。 鼓聲扮演所有舞獅過程當中的靈魂角色,若沒有鼓聲,舞獅的表演便毫無氣氛及意境,因此擊鼓者宛然是整個舞獅表演當中的指揮家,掌握全場節奏的快慢及氣勢的強弱,因此必須對鼓法的技術非常熟練,這就得靠平時不斷的練習 舞獅在服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