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墙上的斑点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VIP

高中语文-11-墙上的斑点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11-墙上的斑点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11 墙上的斑点 积土成山 长河浪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某种景象,会引起你无尽的联想?听到一句话,会勾起你无尽的情思?这些你是否将它记录下来?这联想,这情思便是我们的意识。意识流也曾经是一种文学流派。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年),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名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藏书的丰富以及经常来她家的学者名流的影响和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活动的中心。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1941年3月,伍尔夫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杀。 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但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对她进行重新研究,伍尔夫便成了英国文学界一位传奇人物。 易混易错知识点 1.易读错的字音 一哄(hōnɡ)而上 簇(cù) 赝(yàn) 芜菁(wú jīnɡ) 穗(suì) 滞(zhì) 古冢(zhǒnɡ) 一晃(huǎnɡ)而过 箍(ɡū) 镞(zú) 湛(zhàn) 鳍(qí) 梗(ɡěnɡ) 窠(kē) 2.难理解的词语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赝品: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 芜菁: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也指块根。 天国:①基督教称上帝所治理的国。②比喻理想世界。 箭镞:箭头。 梗条:植物的枝或茎。 序列表:按次序排好的表。 妄加非议:胡乱地责备。 焦点访谈 1.老师:同学们学过不少传统小说,大家来说说本文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甲生:传统小说总要塑造出至少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意识流小说则没有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通过描写人物的意识来反映人物的内心。 乙生:传统小说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刻画人物、叙述情节,如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典型环境的描绘等等,心理描写只是局部的;而意识流小说则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 丙生:传统小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顺序来写,而意识流则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师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新型的小说式样,既有承继传统的一方面,也有反传统的一方面;传统小说首先以故事情节吸引人,而意识流小说则以联想的丰富性吸引人,二者各有优点。阅读时要认真把握这些。 2.老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甲生:我认为斑点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的象征。作者费尽心思地去探索斑点的真相,最后却发现它原来是只蜗牛,这说明有时生活其实很简单,是我们人为因素才把它变得复杂起来。 乙生:墙上的斑点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联想和联想的起点与终点,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正因为如此,作者相互之间毫不相干的联想才得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丙生:我认为文章最终揭示出斑点是一只蜗牛并没有让我们失去对它进行联想的兴趣,我们仍就欣赏作者由此而引发的联想,并领会其联想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意识。这也说明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正如那让人遐想的斑点,它始终有着自己的魅力。 师评:对斑点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既可结合课文,如乙同学,也可结合自己的领悟,如甲同学、丙同学。这说明,对同一篇文章乃至某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均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2 专心 爱心 用心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