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实习教师的数学教学成长之个案研究.docVIP

国小实习教师的数学教学成长之个案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小实习教师的数学教学成长之个案研究.doc

國小實習教師的數學教學成長之個案研究 李源順 陳品婷? 黃鼎傑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觀察一位實習輔導教師如何輔導實習教師的數學教學,以及在此情形下實習教師的成長。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效度和信度採三角校正法。研究發現實習輔導教師運用教學觀摩與討論、教案討論與教學後的討論、寫黑板長板條、出考題、改作業和導師週的教學等輔導方式輔導實習教師。在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下,實習教師對數學內容知識有些成長,對學生的認知更為了解,她的教學能連結學生的舊經驗、連結生活實例、強調課程總結、注意學生的迷思、有多元的教學方法、以及進行評量。雖然實習輔導教師很少和實習老師深入對數學相關概念進行討論,但實習教師在師範學院所學的知能讓她了解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概念性的了解,而非計算的精熟。由於實習輔導教師很少和實習教師深入針對數學概念間的關係以及學生迷思概念的原由進行討論,加上實習教師並沒有批判性反思自己的教學,因此她在這方面的成長較少。 關鍵詞: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教師,數學教學知能 前言與研究目的 國內現行師資培育制度下,想要成為一位正式的教師之前,要先在師資培育中心學習教育的相關理論,再經過半年或一年的實習,最後通過教師甄試取得合格證書後,才可以成為一個正式的合格教師。學者(黃政傑,1988;張芬芬,1993)的研究認為師資培育階段是學生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的場域,而教育實習課程則是學生教師第一次有較長期的機會將培育階段所學的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務的課程,使他們在教育實務場所中有教育實務的學習經驗,藉以了解、驗證和修正理論(黃政傑,1988)。當他成為正式老師時,將沒有老師可以隨時輔導他。因此,它是理想與實際交戰的中途島,是學生教師由學生變為老師的關鍵期(張芬芬,1993)。 實習輔導教師在實習老師的實習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很多學者(蕭錫錡,1998;Funk and Long,1992:Karmos and Jacko, 1977;Zimpher, deVoss, and Norr, 1980)證實,在實習期間實習輔導教師對實習教師之影響比培育機構的指導教師還大,是最有影響力的人士。 文獻探討發現,有關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輔導實習教師數學教學的相關研究,仍有待持續進行,因此本研究藉由觀察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的互動,探究一位實習輔導老師如何輔導一位實習老師學習數學教學,以及實習老師如何將所學到的知能應用到教學上。 文獻探討 數學教學知識與實作 學者(Fennema Frank,1992;Koehler Grouws,1992;李源順,1999;林碧珍,2000)指出數學知識,對學生認知的知識,以及教學法知識,是數學教師不可或缺的三個知識領域。Fennema Frank(1992)從文獻探究數學教師的知識,認為數學教師的數學知識(Knowledge of mathematics)、學習者數學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of learners’ cognitions in mathematics)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等三類教學知識,在特定脈絡中動態的交互作用著,進而形成教師的教學知能。(Beliefs)則是潛在與教師知識的發展互動著。 Koehler Grouws(1992) 從數學教學的研究歷史的角度進行文獻探討,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 綜合Fennema Frank(1992)與Koehler Grouws(1992)對文獻的探討,數學教育學者似乎一致認為數學教師所要具備的教學知識數學知識,教學法知識,以及學生認知的知識,而這三類的教學知識又和潛在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信念和態度相關聯。 Dewey(1933)認為反思是對心中的主題進行反覆、嚴謹、持續地深思,以改變個人的行為模式,直到找出最佳的進行方式。對教師來說,教師的教學反思即是經由察覺、判斷、檢視與改進未在教學活動中顯現的隱性知識,並在行動的當下自我檢討,依據學生的反應做調整,再嘗試新的行動(Sch?n,1983)。Denny(1998)曾對Dewey(1933)和Sch?n(1983)兩人的反思模式作比較。Denny(1998)說明Dewey(1933)的反思僅侷限在反思的行動,而常規的行動只是技術和規則的行動並不需要反思。Sch?n(1983)則認為在行動中的知識(knowing-in-action)和行動反思(reflection-on-action)這兩者都需要反思。也就是說Dewey(1930)認為教學中不全需要反思,而Sch?n(1983)認為整個教學都需有反思。Sch?n(1983)進一步將行動反思區分為兩種形態,即對行動的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以及在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