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哲报告档案-NCCUMoodle数位教学平台
教 育 哲 學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教育的理論基礎 何謂教育哲學 科際性格:教育哲學兼具「教育」與「哲學」這兩個學科之間的跨領域整合 分支界定:一方面可從哲學的領域來說,其關心教育範圍內的哲學層次問題,如政治哲學、環境哲學等 ex.郭實渝教授的學術興趣 另方面則從教育學(pedagogy)的研究來說,其形成教育學自身的學科特性與關懷理路 ex.馮朝霖教授的學術興趣 教育哲學的定義 大英百科全書: 教育哲學是一門探討、思辨和應用的科目,其應用哲學的方法來研究教育中的問題、議題或論點 教育大辭典: 教育哲學是應用哲學思考,對教育的語言和基本概念加以澄清,或對教育的現象、問題、預設作出通全而深入的探討、反省、描述及檢證,最後形成教育理論 為什麼要學習教育哲學 教育學 vs. 教學論 teacher-center pedagogy knowledge-center pedagogy student-center pedagogy progressive pedagogy critical pedagogy feminist pedagogy alternative pedagogy 教師中心教學論? 知識中心教學論? 學生中心教學論? 進步主義教育學? 批判教育學? 女性主義教育學 另類教育學? 教育學的三大構面 形上學(metaphysics)和存有論(ontology) 人之天性本有求知之欲望( Aristotle,980a) 時間是存有的視域(Heidegger,1926/1962) 思想與存在同一(Parmenides,殘篇第三) 知識論(epistemology) George R. Knight(1989/1995)提出檢視真理的三種標準: 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反映複製 →經驗主義 融貫論(coherence theory):一致相通 →理性主義 實用論(pragmatic theory):有用為真 →實用主義 倫理學(ethics)和美學(aesthetics) 倫理學關心「應然」的問題,美學是有關「價值」的領域 參考Aristotle’s《The Nicomachean Ethics 》 (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內在關聯: 從四個字來認識教育哲學 一、Education 源自拉丁文educere,含有引出(elicit)之意,即引導個人潛在能力或潛質的開展(p.2) 引出和引導的概念中,重視施教者和受教者的關係 curriculum源自拉丁語currere,引伸為「跑道」 teaching字根為teik指to show,因此教學含有展示知識和技能之意 Education—Paideia—Bildung—教育 二、 Paideia: 相似字義為自我形構( self-formation )、變形(metamorphosis)、轉變(conversion) 教育即是靈魂的轉向,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paideia →paides男孩或兒童 →pedagogy →enkyklia paedeia全面教育 →encyclopaedia →humanitas → humanity人文 美國1980年代曾提出「派代亞計畫」之教育改革運動 Maxine Greene’s 〈Tea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Paideia—Bildung—教育 三、Buildung 中文可譯做「陶養」,相似字義有薰陶(edification)、教養(cultivation) Bild為「圖像」,指涉具有摹本(Nachbild)和範本(Vorbild)的雙重關係→人在自己靈魂裡帶有上帝的形象,並在自身中去造就這種形象 Gadamer(1975/2007:21-2):「正如自然一樣,陶養沒有自身之外的目的…陶養本身根本不可能是目的,它也不能作為這樣的目的被追求,因為這樣的目的只存在於人們所探究的教育者之意圖中」 D. Schwanitz(1999/2007:563):「簡而言之,教養是一種形式,在這個形式中,精神、軀體與文化融合為『人』」;故基本上,教養涉及自我理解和自我反思的學問 Education—Paideia—Bildung—教育 四、教育(p.2) 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中庸—教育的形上根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1)誠者,天地之道(2)致誠而成己(3)修仁以成人 禮記學記—教育的形下體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