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版刻形式识别版本.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版刻形式识别版本

从版刻形式识别版本--明刻本 博宝艺术网 来源:网友提供2008-03-24 19:01:54作者:佚名 明中   明代刻书多,刻书机构比唐五代、宋金元更多,刻书地点可说是遍地开花,难以详举,是我国出版事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极盛时代。在版刻特点上,既有对元朝继承的一面,又有所创新。   1.字体:明代刻书字体,前后期变化较大。大致可划为三个时期,即明初、明中期和明晚期。   明初是指正德以前的一段时期。洪武至正德年间刻印的书,多是手写上版的软体字,个别人刻书虽有颜、柳、欧三家的余味,但仍以赵体字为主。其中宣德、正统刻本,形似宋体,如正统间所刻的《汉书》,好利者常将其书口割裂,重加装饰,冒充宋本。但若仔细观察,就会感到形似而神不似。景泰间有些刻本,大多承袭元末字体和刀法,颇似元本。成化、弘治以及正德,仍是写刻软体,横竖撇捺皆不呆板。1977年12月我在山东省图书馆和博物馆看到的一些明刻本,以及1978年4、5月间在江浙各图书馆参观时所经眼的一些明刻本,无论是官刻、私刻和坊刻,由于赵孟〓的身世、地位和高超的书法造诣影响所致,从明初至正德前后,其书法多宗赵体。当然,版刻上的赵字,也只是就大体而言,至多也只能说是某些方面像。经厂内设有“中书房”,专司代写书籍敕文。“中书房”的人员,都是从聪明稳重的太监中选出的。这些人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应职缮写。他们写字所临摹宗法的,大都以赵孟〓为准。所以要看比较标准的赵体字,明代的经厂本是典范。   明中叶是指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前期。屈万里和昌彼得先生在《图书版本学要略、鉴别篇》中说:“正德中叶以后,覆刻宋本之风渐盛。”关于明中叶时期的字体,我认为:自正德开始,不论是复刻或者新雕,都极力仿南宋的浙本,改用欧体,但又和南宋的浙本不一样。南宋浙本的欧体是书写体,很逼真,从艺术上讲似乎比嘉靖的方板整齐要美观一些。今天印刷厂最常用的宋体字,就是从嘉靖本这种字体发展而来的。至于稍前的正德字体,一般地说来,比嘉靖本要厚重点。稍后的隆庆本则比嘉靖本更方整,从而向万历本字体过渡,个别的嘉靖本字体除方板整齐外,还用古体字,即把小篆楷写,如许宗鲁刻的《韵补》、《吕氏春秋》等。换句话说,凡旧刻本中用这种古体字的,一定是明嘉靖朝刻本。   明朝自朱元璋时起,就以四书五经为国子监的必修课程,并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闾里私塾,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教导诸生。还规定八股取士制度,确定八股程式,并规定士子只能依朱熹的注释加以阐述。这样就把整个的学术思想桎梏在狭小的天地里了。与此同时,在文学方面则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统治文坛。他们的诗文虽然空洞无物,极其平庸,但对当时人们的影响极大。明朝前期刻书风格之所以百余年间变化不大,正是这种社会思想长期僵化的曲折反映。然而明代社会发展到弘治、正德时期,统治阶级已十分腐朽,社会政治更趋腐败,文化学术空气更加沉闷,整个社会蕴育着一场变革的风暴。从文坛开始,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打出文学复古运动的旗帜,向统治文坛多年的“台阁体”和形式主义的八股文取士法展开了猛烈的冲击,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社会潮流。这种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也一洗前期旧式,全面复古。文学上的复古是复汉、唐之古,刻书风格上的复古是复宋之古。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的刻书,保存着许多唐五代旧本的面貌,版刻刀法剔透,白口大字,端庄严肃,古朴大方,被历来的版刻家尊典范。明代正德以后,特别是嘉靖一朝,无论是官私雕刻,不但把宋元旧籍照样翻刻,而且在版式风格、款式字体上亦全面仿宋。翻开嘉靖时期所刻的书,绝大多数都是横轻竖重、方方正正的仿宋字,并且纸白墨黑,行格疏朗,白口,左右双边,颇有宋版遗韵。前后七子之后,虽有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唐宋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公安派”、以及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先后起来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但他们实质上却是推崇宋代的一些大家,继续给刻书上的全面复宋鸣锣开道。故嘉靖至万历近百年间,刻书风格虽也时有不同,但从总的方面看却都是白口仿宋字。字画横平竖直撇捺直挺,整齐严谨,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成为真正的方块字,但和真正的宋本相较,尚缺乏流利主动之态,只能说是相似,而神髓已经失去。此类刻本,可以正德间江阴朱承爵朱氏文房所刻《樊川诗集》,嘉靖间袁〓嘉趣堂所刻《世说新语》、顾起经奇字所刻《王右丞诗集》作为典型代表。   晚期时期,神宗当政为时最久,在位48年,刻书多,传本也多。从万历时起,字形变长,则完全脱离了宋浙本的风貌,称为长宋体,显得更加呆板。这种横轻直重的长宋体可以《沈氏弋说》作为典型。现在印刷用的宋体字基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