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媒满足全球制冷需求的正道.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冷媒满足全球制冷需求的正道.PDF

水冷媒:滿足全球制冷需求的正道 陳國美 撰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 緣起 • 人類社會的制冷需求(冷藏及空調等),在蒙特婁及京都議定書通過前六十年,一 面倒的由使用氟氯碳(CFC)冷媒的壓縮技藝[1]所提供。 • 由於CFC 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在蒙特婁議定書的管制下[2] ,先進國家自 1996 年1 月已全面禁用CFC 冷媒,到2020 年 1 月也將全面禁用氫氟氯碳(HCFC) 冷媒。 • 為減少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不良影響,在2005 年2 月起生效的京都議定書[3] , 要求先進國家在2008~2012 年之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以 1990 年代之排放量 為基準減量 5.2% 。由於氫氟碳(HFC)冷媒是京都議定書指名的六種溫室氣體之 一,全球的制冷工業將面臨HFC 無法長期取代CFC 冷媒的窘境。 商機及利潤 • 目前全球HFC 的消耗量為每年十萬公噸。 • 全面禁用HFC 的碳匯[4]商機經估算為每年85 億美元。 • 單在空調市場部份,在2004 年全球銷售量已達390 億美元[5] 。配合蒙特婁及京 都議定書的管制,可預期不使用CFC 、HCFC 及HFC 冷媒的制冷工業有極為驚 人的商機及利潤。 替代技藝 • 使用丙烷、二氧化碳及氨冷媒的壓縮技藝,受限於此類冷媒之物理及化學特性及 安全上的考量,在住宅制冷及車用空調領域較難推廣。 緊迫需求 • 目前的緊迫需求是制冷裝置所使用的冷媒不可破壞環境、不具化學腐蝕性、不會 燃燒,並對人體無害。使用新冷媒的制冷裝置在節能效率上,如果跟得上傳統壓 縮設備,甚至更好,將是文明進展的好消息。 水冷媒 • 採用分散小水滴的蒸發降溫制冷機制。 • 微米尺度的水滴在蒸發降溫過程中,進入過冷相,不會在0 o C 時結冰。 • 由於分散小水滴的總表面積增加上萬倍,造成在低壓環境下,水冷媒的蒸發降溫 速率大幅度的變快。 0 • 水的蒸發熱 (∆H vap 40.6 kJ/mol) 比CFC 高出十倍。 • 陳國美教授結合微米尺度水滴產生技術,低壓環境下蒸發降溫制冷機制,小水滴 過冷態現象,及增快蒸發速率的技巧,成功的證實水冷媒可以達成4 ~ −25 o C 的 制冷效果。 新穎制冷裝置成效 • 陳國美教授發明的水冷媒新穎制冷裝置的冷卻效果如下圖所示: 此一裝置可在啟動六分鐘後達到−20 o C 的低溫環境。終極溫度可降至−25 o C 。 • 此一發明已獲美國及中華民國專利授與[6,7] 。 • 制冷裝置實物圖如下圖所示: 此一相片在裝置啟動五分鐘後拍攝,產生的低溫將室內濕氣凝結在裝置外殼。 展望 • 陳國美教授結合科學及技藝,使用水冷媒,發明滿足全球制冷需求的正道,提供 在4 ~ −25 o C 溫度範圍的制冷機制,不僅可以取代 CFC 、HCFC 、HFC 、C H 、 3 8 CO2 及NH3 等冷媒,更具不會燃燒、無害人體、非腐蝕性天然物質,不會破壞臭 氧層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優勢。由於不需使用熱交換器,利用此一發明的大型 制冷裝置比傳統設備具較佳節能效率。 參考文獻 1T. Midgley, Jr. and A. L. Hense, Ind. Eng. Chem. 22, 542 (1930). 2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1986-2000 (UNEP, Nairobi, Kenya, 2002). 3UNFCCC: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1997. 4M. Hopkin, Nature 432, 268 (2004). 5IIR Newsletter, No. 21, January 2005. 6K. M. Chen, Atomized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