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挥材料在幼儿主动探究活动中桥梁作用
发挥材料在幼儿主动探究活动中桥梁作用材料引起探究,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是幼儿不可或缺的探究工具。那么,如何选择和投放材料,发挥其在幼儿主动探究活动中的桥梁作用呢?
一、材料能揭示科学概念
使用材料的过程同时又是逐渐揭示科学概念与规律的过程,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探究活动就是经验向知识转化的意义建构过程。
【情景一】
活动开始,呈现“神秘箱”,教师请幼儿进行摸箱。
师:你摸到什么啦?
幼A:好像是海绵。
师:海绵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呢?你觉得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A:有点软。
再请一名幼儿尝试摸箱。
师:你摸到什么啦,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幼B:我摸到了积木。积木硬硬的。
【分析】
这一环节,教师准备了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丰富的物质材料,如:海绵、积木、橡皮泥、棒棒糖、棉绒玩具。在视觉被隔离的情况下,幼儿通过摸箱的形式,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软硬。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幼儿已能够使用“软硬”一词,初步建构了“软硬”的概念。
二、材料能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教育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兴趣。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太多的材料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会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也会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
【情景二】
活动开始时,幼儿分成两组(每组有一个神秘箱),教师呈现“神秘箱”,幼儿一看到箱子,就按捺不住要冲过去。
【分析】
小班幼儿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和分散,活动中情绪波动大。这一环节,幼儿分成两组,每组一个“神秘箱”。这样,不仅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操作,也避免太多的材料使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教师不是把材料直接摆放在桌子上,而是采用摸箱的形式,给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箱子里到底有什么呢?”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进而引发了其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材料能启迪思考
有效探究强调“动手之前先动脑”,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的引导外,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可自然而然地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思考,这就要求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把握以下几点:(1)应能使幼儿在讨论中提出不同的发现;(2)应能引起联想。
【情景三】
教师呈现海绵,还没等老师问,孩子们就开始大声说道:“海绵是软的。”“不对,海绵是硬的!”
【情景四】
教师出示棉绒玩具。
师:棉绒玩具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C:软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C:摸上去有点软。
幼D:因为里面有棉花。
师:那棉花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D:棉花是软的,我摸过。
教师出示棉花,引导幼儿用捏一捏,压一压的方式发现棉花是软的。
幼E:老师,我的衣服也是软的。
幼F:我的被子也是软的。
……
【分析】
提到海绵,都会想到它是软软的,但是在情景三讨论中,有一名幼儿对“海绵是软的”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他提出,有一种洗脸用的海绵在晾干后确实是硬硬的,沾上水之后就会变软。可见,海绵这一材料的提供引发了幼儿对其软硬性质多角度的思考,而这种对材料的思考正是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
情景四中,棉绒玩具的出示,引发幼儿一连串的思考,进而联想到棉花也是软的。教师随机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棉花,引导幼儿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在总结到棉花也是软的物品后,有的幼儿马上又联想到自己身上穿的棉衣,盖的棉被同样是软的。
从棉绒玩具——棉花——棉衣、棉被,幼儿经历了联想——验证——得出结论——经验拓展的认知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
四、材料利于操作
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可操作性,能使幼儿通过操作明显地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幼儿作用于物体,物体的变化迅速、明显,这有利于幼儿发现事物之间关系,获得新经验。
【情景五】
教师出示橡皮泥。
师:橡皮泥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A:软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
幼A:捏一捏。
师:发现什么了?能捏动吗?
幼A:能,我捏了一只小鸭子。
幼G: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变成了一张大饼!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大饼的?
幼G:压一压。
【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再次与材料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捏、压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软硬。海绵、橡皮泥、棉绒玩具: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发生了形变。积木、棒棒糖: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不变形。这些材料对比明显,使幼儿在与材料有效的互动中,获得了新的学习经验。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华谊兄弟创业板道路之财务研究.doc
- 华邑专为中国消费者度身打造.doc
- 协作消费-一场新消费变革-.doc
- 协同创新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doc
- 协同效应-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目标选择.doc
- 协同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力.doc
- 卓异ZY-2250F数字卫星接收机摩机.doc
- 卒中单元治疗重症脑梗死临床探究.doc
- 协调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对策探究.doc
-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下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及方法探究.doc
- 2025年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英语2014-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摘选含答案解析.docx
- 大学生心理健康.pptx
- 2025年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秘押试卷.pdf
- 《望月》课件介绍.pptx
- 2025年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单招英语2014-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摘选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竹编文化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