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 ,预 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 门学科 。它是
祖 国医药学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祖 国医药学的发生 、发展而逐渐形成
和发展起来 的,并建立 了中医儿科学完整而独特 的理法方药体系 ,成为一 门独
立 的临床学科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了解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与进展。
熟悉中医儿科学在宋代 以后的重大发展及解放后的新贡献。
阐述 战 国时期 中医儿科学起源 的有关文献 ,以及秦汉、隋唐、宋代 的中医
儿科发展简史。重点讲解宋代钱 乙、董汲、陈文 中等医家在儿科 的学术成就及对儿
科发展的巨大贡献。
介绍 明清 时期对小儿时行疾病 的认识和发展,如天花、麻疹、白喉、丹痧等
有关防治的论述 。重点讲解万密斋、谢玉琼、陈飞霞等为代表 的儿科医家学术成就
和贡献。
有重点地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的新发展。
数千年来 ,历代儿科 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实践 中,在小儿喂养保
健 、预防和医疗等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 的临床经验 ,为 中华 民族
的繁衍 昌盛、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临
床各科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大致可分为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 (或起源)阶段,
从远古医药的起源 ,历春秋战国,两汉两晋至南北朝 。这一时期主要是从人类对小
儿护养哺育、简单 的医疗活动及一些零散 的医药事迹记载 ,到 《内经》、《伤寒论 》、
《金匮要略》等著作对 中医儿科学的简单论述及影响。第二阶段为形成阶段 ,即隋、
唐、至宋代 。这一时期主要包括 《诸病源候论》建立儿科保健学、病因学、证候学,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总结儿科治方,钱 乙 《小儿药证直诀》集前人之
大成 ,建立了中医儿科学体系 。陈文中擅用温补扶正,与钱 乙、董汲相互辉映,形
成了儿科寒凉、温补两大学派 。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 ,即金元明清至解放前期 。这
一时期主要包括金元各家学说对儿科的影响,明清时期儿科领域的主要成就 ,学术
争鸣对儿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深入研究的促进 ,温病学说对儿科学的影响,使中
医儿科学的学术 内容从各个方面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 四阶段是创新阶段 ,即中华
人民共和 国成立至今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 中医儿科学全面继承 ,系统整理 ,不断提
高创新 ,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新 的发展时期 。
中医儿科学 的萌芽 (起源 )阶段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 ,远在战国时期 ,约公元四百多年前 已有小儿医,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记载:“扁鹊 …… 闻秦人 爱小儿 ,即为小儿 医。”。《内经 》也有关
于婴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记载 。此外,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秦汉 以前
的古代医学著作 《五十二病方》中,亦有 “婴儿瘛 ”的记载 。这些记载都反映了中
医古代对于小儿健康的重视 ,同时也孕育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
从秦到两汉时代 ,中国医药学有了较大发展 。这一时期 ,儿科虽然 尚未形成专
业 ,但对于小儿疾病 的认识和防治 ,已有病案 的记载 。例如西汉名医淳于意 曾以
“下气汤 ”治疗 婴儿“气 鬲病 ”。成书 于西汉 的 《黄 帝 内经 》 卷 ,其 内容汇聚了
春秋战国以来积累的大量医学实践,奠定了中医药理论基础 ,成为各科疾病防治的
指导原则 。更为突出的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对儿科学发展有深远的
影响和重要指导意义 ,他不但在运用 《伤寒杂病论》治疗小儿外感性疾病和其他杂
病都卓有疗效,而且 《金匮要略》中运用 的脏腑辨证 ,还为宋代钱 乙创立小儿脏腑
寒热虚实辨证奠定了基础 。继东汉之后 ,小儿医学在两晋南朝时代又有所进展 。
《隋书 经籍志》所载南朝医药书 中有儿科 、产科 、妇女科等医事分科 ,同时也出
现了有关小儿医学的著作 ,如王末钞 《小儿用药本草》 卷 ,徐叔响 《疗少小百病
杂方》 卷等等 。
从 以上论述可见 当时对 儿科疾病 防治经验及疾病理论研 究都有 了一定 的认
识 ,中医儿科在 中医药学这个大家族 中孕育发展 ,即将破土萌发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