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1例报道
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1例报道[摘要]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探讨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从而得出,病理诊断为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诊断的“金标准”,正确使用抗生素为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放线菌病;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宫内节育器
[中图分类号] R71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128-01
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是由放线菌感染子宫内膜引起的子宫内膜慢性化脓性疾病,与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的诊治过程,对放线菌病的发生、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展开讨论,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6岁,因“停经16年,阴道出血1个月”就诊。患者放置宫内节育器30余年,停经16年,1个月前出现阴道出血,如月经量,持续10余天,后出现阴道脓性分泌物,色黄伴臭味,无明显发热、腹痛等不适。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软,无压痛。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见大量黄色水样分泌物,有异味,宫颈充血明显,溃疡样糜烂面,易出血,宫体前位,饱满,质中,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包快,无压痛。B超提示:“子宫后位,大小约40 mm×47 mm×47 mm,宫腔内见液性暗区,其内透声差,范围约32 mm×32 mm×32 mm,周边见强光点回声,宫颈管内见节育器回声,其内见低回声,并可见彩色血流,范围约23 mm×18 mm×15 mm,提示宫腔积液伴周边钙化点,恶性不排除,宫颈管内节育器伴其内低回声,性质待定”。TCT:“宫颈细胞炎症性改变”,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型粒细胞偏高,余无异常。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形态不清,双侧输卵管开口未见,宫颈管内见节育器,宫腔内见大量蜂窝样、隧道样絮状物及坏死组织,予取出宫颈管内节育器,行全面刮宫送病检”。病理报告:“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予青霉素针800万单位日一次滴注,由于患者不依从仅用药1周,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无阴道出血,无阴道异常分泌物,无腹痛等不适。半年随访B超提示:“子宫双附件无异常”。
2讨论
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多数观点认为放线菌病的发生为正常寄生放线菌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包括机械因素或其他细菌感染导致黏膜破裂,使放线菌转移至黏膜下层,在一些细菌的协同作用下导致放线菌病的发生[1-2]。研究表明,放置IUD的女性生殖道放线菌病感染率较高,并与放置年限有关[3],可能原因[4]是,IUD长期放置,子宫内膜与IUD紧密接触的部位逐渐发生进行性钙质沉积,这些钙质的脱落,可成为放线菌生长的条件。本例患者放置宫内节育器30余年,可能即为感染放线菌的一大诱因。放线菌性子宫内膜炎常表现为下腹部坠痛、月经异常、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异常等,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贫血、血象升高、血沉升高等。本例患者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脓性分泌物及宫颈充血等盆腔炎症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而B超提示及宫腔镜所见均酷似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故临床上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病灶或穿刺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对于诊断具有标志性意义[5]。通过病理找到放线菌,可以做出明确诊断。本例患者即为病理确诊。放线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药物均较敏感[6]。本例患者经青霉素治疗1周,预后较好。对于病灶较大者,可行手术切除病灶或抽出脓液,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Odr J,Mishrar V,Hudd Cer al,Ureteric obstruction caused by pelvic actionomycosis[J]. Scand J Urol Nephrol,2002,36(1):87.
[2] 罗营. 放线菌病和盆腔放线菌病[J].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28(4):164.
[3] 潘丽,袁新华,王秀英,等,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放线菌感染的调查[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1993,28(6):292.
[4] Harsch IA,Benninger J,Niedobitek G,et al. Abdominal actionomycosis:complication of endoscopic stenting in chronic pancreatitis[J]. Endoscopy,2001,33(12):1065.
[5] Merki-Feld GS,Lebeda E,Hogg B,et a1. The incidence of aetinomyces-like organiams i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