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人性化彰显-北大法宝
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人性化彰显
— 关于 《九朝律考》的另类解读
顾文斌*
[摘要] 《九朝律考》作为程树德先生的呕心力作,对于中国古代历史
上尤其是西汉至唐朝的有关法律规则与法律术语进行了详细的勾陈,我们
透过其中的规则,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法律术语准确化为法律人性化奠定
了认识论基础,法律简约化法为法律人性化提供了文本基础,刑罚手段的
文明化为法律人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妇孺老人的恤刑制度为法律人性化
确立了道德基础,轻徭薄赋为法律人性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决狱为法
律人性化提供了伦理基础。
[关键词]古代;法律;人性化;彰显
中华法系成文法 自春秋晋国铸刑鼎开始,历经商鞅变法、春秋决狱、
魏晋南北朝改革至盛唐而成,期间上千年,在这其中,中华法系经历了指
导思想从以法治国到以礼治国和德主刑辅、刑罚从野蛮到文明、由法条苛
密到法条简要的人性化发展过程。而程树德先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考证所
著成的 《九朝律考》一书充分地反映了这段历史变迁。[1]反复研读这部文
献,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人性化在中国古代法制中的逐步彰显。
一、法典术语准确化为法律人性化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中国古代法典所用专业术语,鉴于历史的局限性,在较长时期内,礼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博士研究生,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 *
何勤华认为,程树德先生 《九朝律考》一书之贡献在于一定程[1]度上恢复了这九个朝
代法律发展的大体面貌,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 “律系表”,对每一个朝代律令状况
的十分细致具体考证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对中国法律发展得失的评述
为学术界借鉴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经验提供了基础,对历朝法律的纵向比较发展了法史学中
的比较研究,勇于填补法学研究空白的学术品格对我们现在的法史学研究仍然具有典范意
义。见 “程树德与 《九朝律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律等专业术语的涵义混乱不一。汉沿秦制,由于其距离秦朝较近,礼与律
之别尚没有严格的界定,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同录藏于礼官, 《说文》引
汉律祠宗庙丹书告,《和帝纪》注引汉律春朝秋请,只是说明当时存在朝
觐宗庙之仪,吉凶丧祭之典,而后世以之入礼者,在汉时则多属律的范
畴。魏晋以后律令之别极严,而汉则否。 《杜周传》前主所是著为律,后
主所是疏为令。通过人物传记我们可以发现,律令之外又得以春秋经义决
狱,吕步舒以春秋谊治淮南狱,兄宽以古法决疑狱,故春秋经义与律在实
践中具有同样的功效, “儒家经义已经处在等于甚至高于法律的位子,对
司法的深人影响不容置疑”。[2]
前主所是著的律、后主所是疏的令与晦涩的春秋经义并存的格局不利
于百官法律的实施与民众的法律遵守,在争议中,人们在律学家的帮助
下,最终确立: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律令之别至此形成。 “于律令
之外有科、比、故事、格、式等互相补充,形成严密的法网,隋唐以后,
律令格式并行即源于此”。[3]
与此同时,针对具体法律术语方面的混乱,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律
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最终实现了法典术语的科学化,如六杀的界定、
十恶、八议、上请、秋冬行刑等制度的明确以及律博士的设立,为人们理
解、遵守法律以及合理规避封建统治阶级的法律惩罚奠定 了认识论基础,
而 “引礼人法”开启了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大门, “传统中国法律于此
开始接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与支配”,[4]也为法律的人性化奠定了认识论
基础。
二、法典简约化为法律人性化提供了文本基础
魏文侯师李悝,集诸国刑书,造 《法经》六篇。商鞅传之,改法为律
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大辟加凿颠抽胁镬烹车裂之制,刑罚
严酷无以伦比,如 《盐铁论 ·刑德》中所述 “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
脂”,导致褐衣塞路。而汉高祖刘邦初入潼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镯削繁苛,深得民众欢迎与拥护,这些措施为统治阶级提
供了省刑约法的实践经验,但它终究是因一时需要的简明规定,不足以规
何勤华、陈灵海:《法律,社会与思想》,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
329页。
[3]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北京,法律出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