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 做一辈子人民公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善洲 做一辈子人民公仆

杨善洲 做一辈子人民公仆有人评价说,杨善洲像保山的一方美玉,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熠熠生辉。的确,每个走近杨善洲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高风亮节的光芒。在对杨善洲的品读评说中,人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接受着涤荡洗礼。 他被群众尊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担任地委领导20年,却未帮妻女捞上一个“农转非”的户口,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退休后不进城安享晚年,却选择了钻进山沟沟里去种树,在艰辛付出20余年后,把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全部无偿献给国家……他的名字叫杨善洲,他的精神照亮了大亮山,照亮了云岭大地,并且正在照亮更多的地方,感动更多的人。 一个承诺践行着誓言 “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这是早年流传在保山地区的顺口溜。由于保山地区山区面积占91.79%,土壤贫瘠、种植方式落后,农业产量a在解放初期很低。做为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年大部分时间奔走乡间,足迹遍及保山所有县乡,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群众疾苦。 在一间破旧的茅舍前,一位农民把他引进屋。一张用竹竿捆扎的床,一张草席,火塘旁放着一只破瓦罐,杨善洲把手伸进瓦罐,抓出一把干瘪的包谷。他走到那位农民面前:“老乡,对不起,我没有当好这个地委书记……”当夜,杨善洲召开乡干部会议,他说:“我得先做检讨,你们这里的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父老姐妹铲除贫穷的根子,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一亩地可以提高产量三四百斤。为让群众熟练掌握这一种植技术,他常年跑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用这个“三岔九垄”。为了适应宝山的自然条件,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各种实验田。杨善洲下乡的时候,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名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杨善洲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生清廉彰显着正气 杨善洲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即使是从保山回100多公里的乡下家里,也不用公车。他说:“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他不徇私情,无论是相依为命的老母还是至亲的女儿,无论是相熟的旧知还是家乡的父老,都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从不开方便之门。他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 杨善洲下乡调研,帮助偏远乡镇教师家属办理农转非;哪怕是帮助百姓钉马掌、教年轻石工砌石头。看到别人缺衣少吃他出钱送衣送粮,别人养蜂他出钱买蜂箱,农民有困难他出钱帮着买种子肥料。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 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而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他总是穿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舍不得抽纸烟就总抽烟斗。家里粮食不够吃,老母亲、老伴和子女吃包谷饭。乡干部送来两袋救济粮,他狠狠地批评说:“很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要接济就应该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群众。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 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大家都来吃居民粮,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愿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妻女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