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梁启超-坚定超级立宪派.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启超-坚定超级立宪派

梁启超:坚定超级立宪派光绪二十五年(1899),梁启超写了《各国宪法异同论》发表在《清议报》上。此时,距戊戌政变发生不足一年,梁启超流亡日本亦不久,严复所翻译之《群己权界论》尚未发表。在中国,即使知识界,对宪法、宪政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一无所知。所以,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在一般意义上普及了关于宪法和宪政的知识,同时,也在总结百日维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新的政治改革的目标。 一 在梁启超看来,中国实行立宪的时机已经到来。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发表了《立宪法议》一文,向清政府提出了六条建议,恳请皇上昭告天下臣民,“定中国为君主立宪之帝国,万世不替”。 他认为,中国的立宪可以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派重臣出洋考察、成立立法局,草定宪法、向国民解释和宣传各国宪法的相关知识、公布宪法草案,请全国士民展开讨论,并由全民公决。他预测这个时间需要20年。不管这个时间表是长是短,他一再提醒大家,由于日本已经“得风气之先”,顺应时势,实行立宪,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中国要迎头赶上,则不能不将立宪作为当务之急,“须臾不可缓”。 他总结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所以失败的原因,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忽略了从制宪入手。他说:“日本之实行宪法也,在明治二十三年,其颁布宪法也,在明治十三年,而其草创宪法也,在明治五年。当其草创之始,特派大臣五人,游历欧洲,考察各国宪法之异同,斟酌其得失,既归而后开局以制作之。”他希望清政府也能像日本这样,将立宪确定为基本国策,并有条不紊、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终有一天,中国也将以君主立宪国的新面目出现在东方。 五年后,他的这套方案终于被清政府采纳。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决定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显然是在梁启超的启发下做出的重大决策。有意思的是,这时的梁启超,其实是个清政府悬赏十万两白银通缉的“大逆不道”的罪犯。 立宪非止一种,有君主立宪,也有民主立宪,前者以英、日为代表,后者以法、美为代表。梁看到,“民主立宪政体,其施政之方略,变易太数,选举总统时,竞争太烈,于国家幸福未尝不间有阻力”;而君主立宪就不同了,以英国为例,“君位之承袭,主权之所属,皆有一定,而岂有佥壬得乘隙以为奸者乎?大臣之进退,一由议院赞助之多寡,君主察民心之所向,然后授之,岂有操莽安史之徒,能坐大于其间者乎?且君主之发一政施一令,必谋及庶人,因国民之所欲,经议院之协赞,其有民所未喻者,则由大臣反覆宣布于议院,必求多数之共赞而后行,民间有疾苦之事,皆得提诉于议院,更张而利便之,而岂有民之怨其上者乎?” 也就是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杜绝了野心家、阴谋家的权力欲望,并将每个人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国家权力集于一身的情况,不必因权力的更迭而引发动乱或流血冲突,国民的诉求和疾苦也有了伸张和落实的机会,从而使民怨得以化解。 于是他得出结论,“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而且是“永绝乱萌之政体也”。他希望当权者能看清时势,实行立宪,这样才能使国家走上独立富强之路,免除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二 实际上,在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之前的几年里,梁启超一直在民间进行宪政的启蒙与宣传。光绪28年(1902),他写了《论立法权》、《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文章。 同一年,他还创作了晚清第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当时便有人指出,这篇所谓小说,纯是梁启超为了阐发他的宪政理想和见解,穿插几个人物于其间。里面最精彩的部分,正是黄克强与李去病关于政见的长篇辩论,整个第三回,1.6万余字,只写这一件事,翻来覆去的辩驳,你来我往,44次,在小说写作中也算作“至是而极”了。 所以,五大臣出洋考察归来,请梁启超代为起草考察宪政的报告,以及奏请立宪、赦免党人和请定国是的奏折,可谓找对了人。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给徐佛苏的一封信中透露了这个绝大的秘密: “尔来送生活于海上者二十余日,其间履陆地者,不过三十余小时。公闻当亦大讶其行踪之诡秘耶……” “近所代人作之文,凡二十万言内外,因钞誊不便,今仅抄得两篇,呈上一阅,阅后望即掷返。此事不知能小有影响否,望如云霓也。(诸文中除此两文外,尚有请定国是一折亦为最要者,现副本未抄成,迟日当以请教。)” 任公此信未记日期,徐佛苏多年后追记为“乙巳年”,即1905年,应该属于误记。不过,请一位流亡海外的朝廷要犯起草给朝廷的奏折,这样的奇闻恐怕只能发生在清末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很显然,梁并不相信中国的立宪可以一蹴而就。他始终认为,中国的立宪应该有步骤地进行,既然日本前后用了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那么,“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以语于此。”这是因为,“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在这里,制度建设和思想启蒙,应该表现为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